在《會飲篇》里,柏拉圖曾經提到過:人本來是完整的,而宙斯把人截成兩半,這一半想念另一半,我們對于那種完整的希冀和追求就是所謂愛情。
古今之中,多少人為了這份完整而譜寫出不同的故事情節,在追尋途中有著不同的處事方法,或肆意或張揚,或卑微或隱忍,個中滋味,也只有自己能夠明說。
民國時期名門出身的盛佩玉的愛情,或許真正貼合了這個道理。
第一次見到邵洵美時,盛佩玉才12歲。正值豆蔻年華的女孩子,清麗的容顏就那樣印刻在了11歲少年的心中。
那時的盛佩玉,也的確值得。彼時,盛家名聲正盛,豪門名邸名副其實。盛佩玉的祖父盛宣懷,李鴻章同僚,是洋務運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動人。顯赫的身份下,也透露出盛家身家底蘊的豐厚。
但就是這麼個從官家長出來的女子,身上卻無半分世家大小姐的驕縱,反而卻帶有幾分「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冷,細眉杏眼薄唇,又平添閨閣女子的柔美,如同夜里的明月,淡淡地灑下幾縷光芒,霧蒙蒙的但卻令人喜歡得緊。
盛宣懷的葬禮上,只一眼,邵洵美就再也忘不了他的這位表姐。「有美人兮,見之難忘。」
16歲時,為了這位表姐,邵洵美甚至改名,把之前的「云龍」改成「洵美」,取自《詩經》里「將翱將翔,佩玉瓊簪。彼美孟姜,洵美且都。」你為「佩玉」,那我便為「洵美。」邵洵美的詩人浪漫,似乎從小就刻在骨子里。
1923年,即將前往英國留學之際,邵洵美托母親前往盛家提親。原本盛家不同意這門婚事,但是盛佩玉力排眾議,「我的哥哥和叔叔們不贊成我的親事,說洵美是滑頭,四姑母夫婦又太糊涂,到他家不會稱心的。我家親戚朋友都關心我,我卻說:‘不管是他的滑頭還是他的家庭,關鍵在于我!’」
這個未出閣的少女有自己的主見,也有著少年時特有的義無反顧和一腔孤勇,在面對家人反對時,勇敢地把主動權和決定權握在自己手中。
敢于和父親兄長叫板,在當時封建余風仍盛的時代,是女性自身力量的覺醒和自我個人意志沖破封建束縛的體現。看似柔弱的盛佩玉,實則也有為愛不顧一切的執著和堅定。
那時候的盛佩玉,雖出身官僚家庭,但卻也受新時代女性的思想的影響,努力爭取自己愛情婚姻的話事權。而在夫妻關系方面,她是這樣和邵洵美約法三章的:不可另有女人、不可吸煙、不可賭。
她直言道:「納妾是那個時代的風氣,在我家可以講像傳染病一樣盛行!」她忍受不了這樣的落后風氣,對此深惡痛絕,「一生一世一雙人」是她那時候所認定的愛情觀。
1927年,盛佩玉如愿嫁予邵洵美為妻,兩人在卡爾登飯店舉行婚禮,可謂場面宏大,盛況空前,征婚人為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到場友人包括郁達夫,徐志摩,陸小曼等等名人,他們的結婚照還登在了《上海畫報》封面,一時,兩人的愛情故事也被傳為佳話。
婚后的邵洵美投身于文學事業,作為「新月派」浪漫詩人,邵洵美似乎是「最不符合有社會良知的五四作家典型」。自小的優渥生活,西洋學識尤其是波德萊爾頹廢主義的影響,藝術上對于唯美的追求,讓他看上去似有幾分「紈绔」子弟的感覺。
平日里,他對于朋友熱情仗義,也喜好賭錢,自己的出版事業也是為了娛人悅己。為了支持丈夫,盛佩玉不惜當賣自己的嫁妝,也希望「有朝一日贖回原物」,但卻總是奢望。
我想,也許這種生活是因為童年邵洵美過于富裕的生活,讓他不曾體會過生活的困難,也因此沒有清晰的金錢觀念。
但更多的也還是他對于藝術的追求吧,詩和遠方有時候往往比生活的柴米油鹽更加珍貴。而這時候的盛佩玉,一心一意支持丈夫的事業,愛得徹底而毫無保留。
但是,這種擇一人過一生的生活并沒有維持多久。
1935年,上海蘭心大戲院,邵洵美結識了來自美國的艾米莉·哈恩。有著高鼻梁和希臘臉型,文采豐富,英語流利的邵洵美很快便俘獲了這個異國女子的心,而熱情活潑的艾米莉也深深吸引了邵洵美,他甚至還為她起了個中文名:項美麗。兩個人後來還同居于都城飯店之中,公開出入各種文學集會。
盛佩玉與邵洵美結婚還不到10年,邵洵美就公然愛上了他人。
我不知道盛佩玉最初聽到這個消息是怎樣的反應,也許是有過生氣,因為在回憶錄中,她也提過,她抓到過邵洵美和項美麗一起吸鴉片,為此還向丈夫抱怨了一通,但她對待項美麗的方式卻是出人意料。
她不僅沒有責怪項美麗,反而和她成為了好朋友,還經常三人一同出游吃飯看電影,和諧而又怪異。
盛佩玉的想法也已經無從考據,也許也會有很多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盛佩玉的考量自有其道理和緣由。
相比起因為愛而失去自我這種說法,我更相信盛佩玉或許是已經對丈夫看得通透,所以才不會去爭去搶。邵洵美作為文人,浪漫風流的性格早已刻在骨血之中,身為妻子的佩玉又怎會不知呢。
同時,盛佩玉也足夠信任自己的丈夫,因為邵洵美經常在項美麗面前夸贊自己,給與自己的安全感。一番權衡之下,寬容忍讓雖說有著幾分舊時代正室的憋屈
,但似乎是最好的方式。
這種淡然,配著盛佩玉,讓她學會了看開,就算是之后邵洵美被批斗,她也是如此安慰自己:能回來就好,我們不怨天、不怨地,只怨自己不會做人。能夠與自己和解,也不乏是一種難得的本領。
但此刻再回望婚前的約法三章,邵洵美似乎是一條也沒有達成。那個為了自己改名的少年,也終是為另一個女子賜名,分了一半的喜愛于她。但是盛佩玉還是無怨無悔,為了自己的另一半,付出了幾乎一切。
最后,因種種原因,項美麗還是離開了邵洵美,嫁作他人婦。
盛佩玉隱忍多年,兩人重逢后也在往后的歲月中繼續琴瑟和鳴,攜手度過了41年的風雨。
無疑,盛佩玉是深愛邵洵美的,為了這份愛情,她義無反顧,雖然太過于忍讓,但我還是覺得,她很勇敢,很通透,看似柔弱,但可以為所愛之人奉獻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