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沒有誰能夠長時間走上坡路,哪怕是大自然中的植物,也會因為四季而經歷枯榮興衰。
有的人早年賺了很多錢,中晚年的時候就賺不到錢了。有的人早年不賺錢,中晚年的時候時來運轉,錢財自己找上門。
對此,很多人都會疑惑,為什麼不能從早年,一直順遂到晚年呢?曾仕強教授說過:這世上有那麼多人,老天不可能讓你一個人好到底。
地球上的資源和機會,都是有限的。如果資源和機會被人長期占據,那其他人還用混嗎?肯定是不可能的。
所謂「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老天會減損多余的部分,而彌補不足的部分,讓人間趨向平衡。
02
正因為天道是平衡的,所以每個人都會經歷「成敗」。
這一刻,有人抓住機會成功了。下一刻,他們因為失去機會而落敗了。一場成功,一場失敗,剛剛好讓人生達到平衡。
就拿成功來說,就只有兩種方式,要麼大器早成,要麼大器晚成。
選擇大器早成,就等于早年享福,中晚年的時候平平庸庸,逐漸受苦。選擇大器晚成,就等于早年吃苦,中晚年的時候才把握機會,時來運轉。
如果人太過于貪心,既想大器早成,又想大器晚成,那他將一生無成。所有的「成功」,都是有期限的,而不可能長久。
就跟漢高祖劉邦一樣,48歲之前還是當地的小混混,48歲之后才遇到機會,能夠去做一番事業。所以,劉邦的人生,就是「大器晚成」的人生。
50歲左右取得成功,算是大器晚成。那什麼時候取得成功,算是大器早成呢?毫無疑問,30歲左右取得成功,才算大器早成。
03
先來談談「大器早成」的問題。
這大器早成,到底是好事呢,還是壞事呢?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在于,很早就功成名就了。壞事在于,太早成功,基本也命不久矣。
兵仙韓信,在30歲左右,被劉邦封為天下兵馬大將軍,統領漢軍跟項羽決戰,可謂是人生高光的時刻。平定項羽后,韓信就被劉邦、呂后所殺,享年35歲。
漢武帝時期的名將霍去病,20歲出頭就橫掃漠北,將匈奴王庭給一鍋端了,封狼居胥,名震千古。
可就是這麼一個牛人,23歲就突然死去了。
東漢末年的周瑜,33歲那年跟曹操在赤壁大戰,神之一手火燒赤壁,打破了曹操一統天下的美夢。赤壁之戰的兩年后,名將周瑜就走了,享年35歲。
30歲左右,確實是成就一番事業的好時機。可是,也存在一個不足之處,太早成功,等于耗盡了后半生的氣數和命數。
大器早成,到底好不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當然,大器早成,起碼比一生無成要強。
04
再來談談「大器晚成」的問題。
從古至今,「大器晚成」都對應50歲左右的年紀。臨近50歲,人們有經驗,有閱歷,也有一定的本錢,只要遇到機會,基本就能成事兒了。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直到五六十歲的時候,才被秦穆公護送回晉國,繼承大位。年老才做國君的重耳,竟然在短短幾年內,就稱霸諸侯國,史稱晉文公。
東晉末年,出了一位牛人劉裕。此人從小就在底層長大,頗有謀略和膽識。50歲之后,他取代了東晉,建立了劉宋,還揮師北伐,一度攻陷長安。
為什麼這兩人取得成功的時間,會如此之晚呢?因為這兩人一開始就沒有任何的實力和資本。從底層爬到高層,沒有幾十年的時間,根本就做不到。
對于出身貧寒的普通人來說,人生最好的結果,就是大器晚成。晚成有個好處,那就是活得長久,不會像大器早成的人一樣,匆匆而別。
所謂「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就是這個道理。
05
寫到最后
30歲是年輕力壯,頭腦特別靈活的時期。這個歲數去折騰,去做事,取得成功的機率特別大。很多人就是在30歲左右,賺到了第一桶金。
50歲是經驗豐富,身體還有活力的時期。這個歲數去做事業,雖然說身體機能跟不上年輕人,但勝在經驗豐富,識人無數,自然就能勝人一籌了。
有人會說,難道就不能在20歲或者40歲的時候成功嗎?當然也是可以的。只是,20歲大家都在讀大學,沒經驗、沒閱歷、沒資本,哪有那麼容易成功呢?
至于40歲更不用說了,剛進入到中年期,還沒有緩過來,成功就更難了。
所以說,人這輩子運氣最好的時間,是30歲和50歲這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