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益友同行,如良師相伴。
古語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與什麼人同行,決定了你擁有怎樣的人生。
人際交往中,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深交?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日記中留下了四句話:
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
他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有這4種品質,請深交。
端莊厚重
古訓曰:「人生必厚重沉靜,而后為載福之器。」
為人厚道穩重、沉著冷靜,人生才會積聚福氣。
郭靖,是金庸先生筆下最出名的大俠之一。
這個4歲才開口說話的傻小子,相貌一般,資質平平,卻一路逆襲,成為人人倚重的大英雄。
性格決定命運,踏實穩重的品性,早就為他的成功埋下伏筆。
「降龍十八掌」中有一招「亢龍有悔」,他練一次不成,就練千百次。
「九陰真經」里的口訣領悟不了,就背熟之后反復苦練。
對待任何事,他都是一步一個腳印。
郭靖做事樣樣穩妥,待人也莊重得體。
在穆念慈的比武招親上,郭靖楊康武功相當。
二人打到最后,作為楊康師叔的王處一,居然出手幫了郭靖。
原因就是,楊康待人輕浮無禮,而郭靖待人敦厚老實。
正因為郭靖端莊厚重的品格,武林群雄皆愿為其號令,武林高手都愿與他為友,甚至甘愿將畢生絕學傳授給他。
助他成為人人敬仰的俠之大者,定傾扶危的民族英雄。
所以,曾國藩說:端莊厚重是貴相。
因為端莊厚重的人懂得敬畏,一個有敬畏感的人不會隨心所欲。
做事深思熟慮,不至于魯莽,言談謹慎,不至于隨便。
這樣的人,敬畏自己也敬畏他人,得罪的人少,也就遠離禍端。
曾國藩的一生就是厚重、實在的寫照。
他修身、寫字、記日記、讀書,堅持了半生,從未有絲毫茍且和懈怠。
不論打仗還是修身,都是用笨辦法,下真功夫、苦功夫。從不走捷徑。
端莊厚重的人,處事沉穩,言行謹慎,為人不輕浮,交友不隨便,才是一個可以托付大事,值得信賴和深交的人。
謙卑含容
《道德經》有言:「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說的便是,做人要謙卑,不管地位有多高,也別瞧不起那些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
君子謙卑有禮,待人寬容有度。
北宋宰相呂蒙正,剛就任時遭到嫉妒,經常有人在背后非議他。
第一天上朝,就有個官職不高的人不陰不陽地說了句:「就這小子也能當上宰相啊?」
跟呂蒙正關系好的人很為呂蒙正抱不平,要看看這話是誰說出來的。
呂蒙正趕緊制止,表示沒事,隨他吧。
面對他人質疑,呂蒙正沒有不可一世,而是以低調謙卑的態度一笑而過;
面對他人攻擊,呂蒙正沒有耿耿于懷,而是以寬容大度的姿態以德報怨。
呂蒙正有個好友叫溫仲舒,得志后經常在皇上面前說他壞話。
但呂蒙正不計前嫌,仍適時向皇上舉薦了溫仲舒。
呂蒙正以容人之量贏得了溫仲舒的好感。
後來,溫仲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親自登門謝罪。
謙卑是一種智慧,水低成海,人低成王。
越偉大的人,越是處事低調謙卑有禮。
寬容是一種修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越寬容的人,越能夠拓展生命的寬度。
謙卑自己,就是分量;寬容別人,就是肚量,合起來,就是一個人的質量。
一個謙卑含容的人,為人低調,踏實穩重,不論地位有多高,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謙和寬容。
與這樣的人為友,能放大自己的格局,提高自己的氣度修養。
事有歸著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一個人沒了誠信,一切都無從談起。
一個待人真誠的人,從來不會言而無信。
他們做事有回音,任何事都有條有理,有始有終。
曾國藩曾在家書中告誡兒子:
男雖身在禮部衙門,為國家辦照例之事,不茍不懈,盡就條理,亦所深愿也。
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魏文侯期獵》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一天,魏文侯在宮中設宴,和眾臣喝酒作樂,非常開心。
宴會尾聲天降大雨,魏文侯突然起身要出門。
眾人疑惑不解:「大王這是要去哪里?」
魏文侯說道:「和侍衛約好今天要去打獵,和大家的酒喝得差不多了,我也要如期赴約了。」
眾人見雨大,對其勸阻,他卻堅持出了門。
正是誠信守諾的品質,讓他受人愛戴深得人心,成為人人稱贊的一代賢君。
他不僅信守對手下的承諾,同樣信守對朋友的情誼。
韓、趙兩國均向他借兵,以攻打對方,他念及與兩國的兄弟情誼,拒絕了雙方。
兩國君王聽聞非常感動,視之為兄長,從此,魏國稱雄于諸國之間。
守信之人,事有歸著。
不欺騙,不敷衍,不糊弄,不辜負。
事有歸著,是一種堅持,是一種沉穩,是一種待人真誠,處事靠譜的精神。
在任何時代,都是一種稀缺的品質。
與人為友,別光看他說什麼,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什麼。
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才是靠譜之人。
靠譜是一個人最高貴的品質,世上聰明人太多,但靠譜的人卻很少。
心存濟物
有一句很有情懷的古語說到:「達則兼濟天下。」
意思是,人通達得志時,別忘了多關心社會,多幫助他人。
宋朝隱士沈道虔,以仁愛之心聞名天下。
他一生清貧,卻從來不忘積善助人。
據說,因為日子窮苦,他有時候只得去撿些稻穗回家,作為口糧。
有一次,他看到兩個鄰居,為了搶幾把稻穗而相持不下,便上前好言勸說。
然而,那兩個人根本聽不進去,還大聲呵斥,讓沈道虔別管閑事。
為了平息紛爭,沈道虔將自己撿到的所有稻穗都堆在地上,說:
「我的這些都送給你們了,你們也別為那一點點去爭了。」
兩人見狀羞愧不已,低著頭互相推讓起來。
此后,如果又有人因稻穗發生爭執,就會有人搬出沈道虔,大家便不好意思再多爭辯。
鄰里之間也漸漸變得和睦起來。
還有一次,有小偷挖他后院的竹筍,他沒有責怪,而是勸小偷:
「現在竹筍太細,你拿回去也不夠吃,等長好了,我送一些給你。」
偷筍人羞得滿臉通紅,連連擺手說:「不用了不用了。」
沈道虔深知偷筍人也是無奈而為,便找人買了筍,打聽到偷筍人的家,給他送到家里去。
那以后再也沒人好意思去偷沈道虔種的東西。
他的善舉,感化了那些心存邪念的人;他的善心,得到鄉親鄰里的敬重。
他沒錢,有人給他送糧食,他辦學,鄉親便將子女送去學習。
他生活清貧,卻堅持辦學育人,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
後來,他將辦學實踐代代相傳,為當地培養出了一批批國家棟梁,而沈家也成了當地的名門望族。
一個心存濟物的人,有一顆慈善之心,懂得幫助他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
這樣的人即便物質上不富有,精神上也是大富大貴之人。
與心存濟物的人為友,不僅能被熏陶出一顆善良之心,更能活出更高的人生層次,塑造更大的人生格局。
古人說:「君子慎所擇,休與毒獸伍。」
意思是,交友時要慎重選擇,別交到了品性不好的人。
真正值得交往的朋友,無需刻意相求,但需我們有識人的眼光。
一個人端莊厚重,才會懂得敬畏,處事沉穩;一個人謙卑含容,才會低調踏實,心胸寬廣;一個人事有歸著,才會言而有信,待人真誠;一個人心存濟物,才會仁慈善良,精神富足。
與益友同行,如良師相伴。
余生不長,一定要和靠譜踏實的人在一起,才能避開人生險灘,成就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