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名媛大多和緋聞聯系在一起,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陸小曼,她憑借自己的美貌與才情,肆意妄為地揮霍著青春,鬧出了一個又一個花邊新聞。
也許是過早透支了運氣,陸小曼前半生轟轟烈烈,后半生孤孤單單。
除了陸小曼之外,民國的大多數名媛都經歷坎坷,命運多舛。
可是,凡事總有例外,作為名媛兼畫家的關紫蘭就平靜安祥,少有磨難。
關紫蘭能有一個美好的結局,是天意也是人為,她淡泊名利,自律嚴謹,沒有緋聞,沒有師生戀,更沒有婚外情。
1903年,關紫蘭出生于上海,父親原是廣東南海人,極賦藝術修養。
因為自幼家境貧寒,關父背井離鄉,獨自一人闖蕩上海灘。
關父來到上海后,偶然間到一家印染廠做學徒工。
由于關父機靈厚道,印染廠的老闆很欣賞他,不但破格提拔,還將自己的寶貝女兒嫁給了他。
關父接手印染廠后,打破傳統經營模式,將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很快就成為富甲一方的巨商。
關紫蘭的母親體弱多病,因此夫婦倆只有一個孩子。
對待自己獨生女兒,關父十分的開明,從來不干涉她的自由。
「你只要做喜歡做的事,其他一切都不用管。」
因為父親經營印染廠,關紫蘭從小對顏色有著獨特的感悟,她最愛照著花樣臨摹,常常忘了吃飯睡覺。
父母見女兒有繪畫天賦,立即請來名師授課,關紫蘭在名師的指導下,繪畫技巧盡得真傳。
關紫蘭能夠成為獨當一面的女畫家,有兩個人功不可沒,他們分別是大畫家洪野、新派畫家陳抱一。
洪野為關紫蘭打開了繪畫的窗戶,而陳抱一讓關紫蘭感受到繪畫藝術的魅力。
關紫蘭先在上海神州女校學習繪畫,後來又轉入中華藝術大學主修油畫。
中華藝術大學校風自由,關紫蘭如魚得水,繪畫造詣突飛猛進,一日千里。
沒過兩年,關紫蘭便成為學校的優等生,她的一幅名為《幽閑》的作品廣受好評。
關紫蘭生性恬靜,不愛張揚,但有時候,你太優秀了,怎麼低調都不行。
《良友》畫報的主編相中了關紫蘭,特別邀請她做雜志的封面女郎。
關紫蘭推脫不了,只有答應,從此以后,她有了名氣,生活不再平靜,各大媒體慕名前來,爭相報道。
上海實在是太喧囂了,我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潛心研究自己的繪畫作品。
為了擺脫眼前的煩惱,關紫蘭想到了出國深造。
起初,關紫蘭想去法國留學,但陳抱一建議她去日本學習。
「學西洋畫并不一定都要去法國,去日本吧,我有相熟之人可以提攜于你。」
關紫蘭聽了恩師的話,放棄了法國,去了日本。
1927年,關紫蘭入讀日本東京文化學院。
關紫蘭初來乍到,只想一心繪畫,沒有料到,自己剛入學就受到了日本各界人士的歡迎。
日本著名女畫家龜高文子、中國使節張元節、日本政府的幾位高官都到場祝賀,日本的各大新聞社還做了全程報道。
看著這一切,關紫蘭明白,并非自己有多大的本事,而是借著恩師陳抱一的東風。
自古名師出高徒,有了陳抱一的關照,關紫蘭有幸結識了「野獸派」畫家中川紀元,在他的悉心教導下,關紫蘭的繪畫技巧日益成熟。
在學習中,關紫蘭對「野獸派」畫法情有獨鐘,她隨心所欲地調色、選材、繪畫,一不小心又在日本出了大名。
入學不久,關紫蘭便在神戶開辦了第一次畫展,獲得好評后,她再接再厲,連續幾年開辦個人畫展,均獲成功。
她的一幅《水仙花》被日本政府印成名信片,在全國發行。
面對榮譽,關紫蘭心靜如水,毫不留戀日本的優越條件,只想學成回國,把學到的東西傳授給自己的同胞。
1930年,關紫蘭回到了上海,在美術學院任教,平時絕口不提日本的成就。
關紫蘭面容姣好,身材窈窕,身邊不乏追求者,可她左挑右選,始終不滿意,以至于年過30依然待字閨中。
對于婚姻,關紫蘭如同繪畫,隨心隨意,順其自然。
找不到對的人,寧愿孤身一人,絕不為了結婚而結婚。
在民國時期,女孩子結婚很早,關紫蘭這個歲數,屬于不折不扣的老姑娘,大家議論紛紛,不明白條件那麼好的她為什麼不嫁人。
關紫蘭靜靜地在畫室里繪畫,對外界的議論聽而不聞,她的父母也沒有采取逼婚手段,一切都按照女兒的意愿行事。
有這樣的父母,是關紫蘭的幸運。
某日,關紫蘭認識了梁先生,他是個牙科醫生,為人溫文而雅,老實厚道。
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愛情,一切都那麼的水道渠成,他們由相知到相愛,由相愛到相守。
婚后,他們互相尊重,育有一個女兒。
關紫蘭真心希望夫妻倆可以白頭到老,可惜他們只相伴了十多年就永遠地結束了。
丈夫的早逝,讓關紫蘭痛不痛生,甚至為此封筆。
沉寂了一段時間后,內心對繪畫的執著讓關紫蘭走出陰霾,她重新拿起了畫筆,把對丈夫的思念融入自己的畫作中。
關紫蘭具有強烈的愛國心,無論在何地,她開畫展必須身著中式衣服,因為自己是個中國人。
抗戰期間,由于關紫蘭在日本留過學,日本軍方想要拉攏她。
面對日本軍方的威逼利誘,關紫蘭嚴詞拒絕,她毅然放下畫筆,隱姓埋名,不再作畫。
這是關紫蘭第一次封筆,她以實際行動反抗侵略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后,洪野帶著家人在逃難中不幸離世,得知消息的關紫蘭二話不說,拿出自己的積蓄幫助恩師的孩子上學。
陳抱一不愿與日寇合作,生活陷入困境,關紫蘭不顧自己安危,第一時間伸出援手。
陳抱一去世后,關紫蘭四處奔波,幫助他的日本妻子返回祖國。
日本人有壞人,也有好人,不能因為戰爭,就全盤否定,關紫蘭有自己的判斷力。
由于戰爭升級,工人沒有錢拿,關紫蘭賣了嫁妝,給工人們發工資。
寧愿自己節衣縮食,也要救濟窮困的人,關紫蘭行善積德,卻從未向世人吐露。
抗戰勝利了,關紫蘭重拾畫筆,她一邊撫養女兒,一邊繼續著繪畫事業。
關紫蘭對人生的要求不高,她只希望能創作自己想畫的作品,可是命運又對她開了一次玩笑。
新中國成立后,關紫蘭活躍過一陣子,但隨著時局的變化,她的畫已經不合時宜了。
既然不合時宜,那就不要勉強,關紫蘭再次選擇封筆,從此以后不再復出。
盡管當上了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但關紫蘭的內心深處依然執著。
在上海的某條弄堂里,有一個安祥的老太太,她每天上班下班,做飯做菜,伺弄花草。
鄰居只知道這個老太太生活精致,談吐文雅,愛喝咖啡,他們不會想到眼前的普通老人居然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女畫家——關紫蘭。
2006年,上海一家老字號照片館因水管爆裂被水淹,工作人員在搶救老相片中發現了一張酷似阮玲玉的照片。
「不,那不是阮玲玉,是我的母親關紫蘭。」
一張老照片讓關紫蘭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各大媒體相繼報道了她的故事,她的作品重新被人們所熟知。
陳丹青曾經說過:「關紫蘭和世界名畫家瓦拉東有得一拼,她的膽氣和閨秀之氣,以后的中國油畫,再也沒有了。可美術界沒人說起她,她也不讓人知道她,記得她。」
關紫蘭的一生三次封筆,旨聽從于內心,她用寧靜保持著自己的高貴與尊嚴,從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