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小男孩,考試一直排倒數。
但他的爸爸從未責罵他,每一次都給予充分鼓勵。
男孩考倒數第一,爸爸說要努力。
男孩考倒數第二,爸爸一聽立刻表揚:「有進步!下次再上一個名次好吧?」
爸爸的想法很簡單:
孩子排名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進步。
結果,就這麼進步著進步著……
一不小心,男孩就從倒數第一逆襲成為全班第一。
在為這個孩子點贊的同時,也由衷地想為他的爸爸豎大拇指。
他的鼓勵,不光是激勵孩子有了一個好成績。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的內心充滿自信和力量,這會讓受益一生。
千萬不要小看了誇讚和表揚的力量,說它能扭轉乾坤都不為過。
前提是,要夸對,夸不好的話,當心適得其反。
誇獎的力量有多大
前段時間,杭州一位父親「抄襲」女兒畫作並大賣的事情上了熱搜。
這位父親從小就給女兒洗腦,說她是個畫家,于是女兒瘋狂愛上畫畫。
看到女兒的畫很有個性,他就提取裡面重要的元素,進行二次創作。
沒想到,這讓他的作品充滿了靈魂,一下子爆火大賣,五家美術館搶著讓他做展覽。
不就是誇獎嘛,為什麼有這麼神奇的力量?
日本心理學家定藤規弘做過一項研究,他把受試者分為三組,讓他們學習一種特殊的手勢。
第一組人,被實驗人員稱讚做得很好。
第二組,看著別人被稱讚。
第三組,需要進行自我評估。
然後讓三組人分別表演這種手勢,結果顯示,第一組的人完成得更為出色。
而且,實驗儀器也表明:
孩子受到稱讚後,大腦的紋狀體就像一隻調皮的小兔子,變得非常活躍。
這會激勵孩子將事情完成得更好,更有積極性。
簡單來說,就是稱讚=快樂=積極行動。
清代教育家顏元說過:
「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其貌不揚的楊迪,以幽默和高情商在娛樂圈脫穎而出,這離不開父母對他的讚揚和肯定。
他曾在一檔節目中跪謝父母:
是父母的鼓勵和稱讚,幫助他完成了夢想。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曾過這樣一句話:
「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讚美。」
對于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孩子最初的生命動力,就來自于父母的鼓勵、讚賞和表揚。
這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極大地提升自我價值感,獲得從容底氣和成長動力。
這樣的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夸不對,效果適得其反
《弗洛伊德的使命》中有一句話:
「一個無可置疑地深受父母寵愛的人,會終生保持勝利者的感覺,而這種成功的信念,會導致他這一生,都能不斷地獲得成功。」
父母的欣賞和誇獎,是孩子成功的最好動力。相反,父母的否定和打擊,則有著貫穿歲月的「殺傷力」,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敏感、缺乏行動力。 有多少人終其一生,都在渴望得到父母的表揚和誇讚。
不過,凡事過猶不及,盲目的誇獎,對孩子也是有害無益。
夸孩子,有「三不要」,妞們對照看下,自己有沒有中招:
不要夸天賦
比如:「聰明」和「漂亮」。
為什麼?
因為這是遺傳基因,不屬于孩子的個人表現和態度行為。
一直強調天賦,容易讓孩子變得恃寵而驕,怠于努力。
我們要表揚的是孩子的態度和行為。
不要誇得太誇張
要想誇得有效果,最關鍵的是誇得要真誠,發現孩子真正進步的地方。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Jim Taylor認為:
只有基于現實的稱讚,孩子自己才可以建立他們的能力感,才能給孩子發展能力提供了具體的指引。
誇得太誇張,一方面,太假,孩子不信。
另一方面,容易讓孩子迷失自我。
兒童教育家卡爾·威特曾寫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叫萊恩的小男孩,從小有著超高的音樂天賦。
內容未完,請按「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