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始祖老子作為中華文明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圣大哲,他素以博學而聞名,甚至就連孔子也曾入周向他虛心問禮。
若論老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麼,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恐怕就是他為后世留下了曠古絕今的文學經典《道德經》。
此經結合了老子對政治、修身的主張看點,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極其深刻的影響。
甚至后人稱道:「不讀《道德經》,不懂人生真諦;觀《道德經》,就等同與老子相見,閱讀經中智慧,那便是在學習老子的世界觀、人生觀」。
如果一個人能夠接納老子的思想,并且靈活運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踐行老子的告誡,那這個人就必定是一個有大福澤的人。
就好比《道德經》中有記載這三點智慧結論,每一個都是有福之人的特征。
也許短時間內我們可能無法全部悟透,但只要自己用心觀摩鉆研,哪怕只是學會其中一點,日后也定是受益無窮的。
01不爭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這句話的釋意是說:「圣人具有不爭之德,不爭于天下,不與天下論短長,所以,天下無敵;又因為能落實人我關系,懂得自身謙讓不爭,順其自然,所以才能夠在成全別人的同時,成全了自己,使自己的目標得以實現。」
所以說這一章的關鍵點在于「不爭」,「不爭」才是能人君子該具備的思維觀點。
相傳春秋戰國時,政治家管仲把齊國治理得很好,輔助齊桓公稱霸中原。然而諸國之中,唯獨楚國氣盛,不愿臣服于齊。
于是朝中百官紛紛向齊桓公請戰,要求率重兵去打楚國,以兵威震懾楚國稱臣。
然而管仲卻不認同交戰的做法,他表示:「齊楚交戰,旗鼓相當,任哪一方都沒有必勝的把握。
倘若能勝,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倘若戰敗,只怕齊國萬人的生靈將成為尸骨,所以不當與其爭一時鋒芒,當從長計議。」
事后,管仲暗中派商人到楚國去購鹿,并且哄抬鹿價。那些楚人沒有擋住金錢的誘惑,于是紛紛放下農具,奔往深山去捕鹿,整個國家都開始陷入了「捕鹿」狂潮。
結果楚國上下所有農民都去捕鹿,一時間田地空置下來,沒人供奉糧食給部隊。于是楚國軍隊就派人用錢買糧,哪知道管仲已發出號令,禁止諸國之間通商。
這樣一來,楚軍受限于糧食匱乏,部隊士氣也是日益下降。而楚成王對此無可奈何,也只好派人求和,接受齊國的號令。
管仲不動一兵一卒便降伏楚國的故事也非常直接了當告訴了人們一個道理——
有時候看起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往往都不是最妥善的方法。想有好的成績,就不分晝夜地讀書;想要賺錢,就要夜以繼日地工作;看到目標,就一股腦的徑直前往。
這些方法看似快捷有效,殊不知成事當知「欲速則不達」。這些不假思索的手段非但不能達到預期目的,甚至還有可能本末倒置,讓好心造成更加不好的結果。
現實生活就是如此,有些人總是喜歡與人爭長短,分高下。覺得只有通過「爭」的方式才能拔高自己,抬高自己在外界的地位形象。
然而事實恰好相反,與人爭得越多,外界就只會認定你是一個絲毫必究,心胸狹隘之輩。屆時與自己愈發疏遠,如此一來,反倒是把修身立足的根基都給弄丟了。
事實上,真正有見識的人從來都不屑于自我顯擺,有功績的人也從不會自我夸耀的,高貴的人更是不會自命高貴的。
只有那些違背大道的人,才會有「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多余行為。多余的事做多了,結果自然也就好不到哪里去了。
所以《道德經》中就曾告誡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無為」為何有益,「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有所為而又有所不為,它是一種極佳的處世智慧。
因為不會與人事物正面相抗,不會強行為之,因而能馳騁天下之至堅,有與世無爭,守弱勝強的智慧,那麼不管走到哪里,自然也就很難遭遇不必要的麻煩和失敗了。
02自知
編
《道德經》三十三章有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在本章中重點倡導:人要自我修養,豐富自己的人生知識,尤其是「知人」和「自知」層面的智慧。
如果一個人既能夠看清楚別人的優缺點,又可以及時審視自己的「長短」,并擇善而從,如此才會擁有真正的人生大格局。
人難得自知,卻也貴在自知。不善自知者,往往都會淪陷在自己的主觀世界里。
因為盲目自大,才會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因為不屑學習,才會長期停滯在原有的水平層面上,取不得絲毫進步。
就拿三國蜀君劉備舉例,劉備之所以能夠成就一番霸業,他的仁義之心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因為他有足夠的覺悟。
因為劉備知道自己不善謀略,所以日后才會求賢若渴,希冀天下英雄賢將能為他所用,助他奪得天下。
倘若劉備自視甚高,自詡皇親國戚的身份,對待誰人都是一副傲然的姿態,那麼他也就不會去三顧茅廬,將諸葛亮請出山來。若沒有了臥龍的扶持,那麼日后的蜀國也定就不復存在了。
由此可見:「知人者,知在外;自知者,明于心」。一個人的「知」是表現在他對外在事物的理解和認知。而一個人的「明」,則體現在他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對于生命本源的接納。
只有憑借著對自己的清晰認知,來查缺自身的拙劣,最終在不斷更新、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方可見證更好更完美的自己,挑戰一個個人生困境。
03安于做小事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道德經》
這段格言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世間所有的難事都是由易事演變而成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從細微的小事做起來的。
為人在世,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懂得凡事化繁為簡,透過細節去觀摩事物的真相,才能為他人所不能為,成就一番屬于自己的豐功偉業。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越是細微的事情,越容易被人們所忽略,但這些不為人所注重的「細節」,往往也是引領整個事態走向的關鍵點。
如同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世上每個人都懷揣著平步青云、飛黃騰達的美夢。
可試想一下:如果所有人都是一副好高騖遠的姿態,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來,沒有腳踏實地的淳樸品質,那麼夢始終都是夢,所有的成功也定然不會與自己結緣。
說到這里可能就有朋友會反駁了,說什麼「成大事者,當不拘小節」。然而話雖如此,可「一屋不掃,又何以掃天下」的道理卻也同樣是不能忽略的。
這就像我們所仰望的那些高樓大廈,我們會感慨它的宏偉壯闊。可如果不通過石磚一塊塊的堆砌,你又能奢望高樓大廈可以轉瞬間拔地而起嗎?
所以說,夢想再怎麼遠大、高尚,要是沒有從簡單小事做起的決心,沒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毅力,那麼它也只能停留在幻想的狀態,終究難以成為現實。
那些真正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人,永遠懂得將平常的努力與宏遠的目標結合起來。
因為只有把認真、仔細培養成為一種習慣,將這等優良的品質刻入自己的骨子里,才能在習慣中超越他人,達常人所不及。
縱使當下條件一般,也照樣能在平凡中釋放出自我優勢與能力。而這也就是老子反復告誡我們「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要領所在了。
以上三點便是有福之人的三個特征。與其說這三點是福澤的特征,倒不如說是《道德經》在為我們闡述為人處世的智慧法門。
如今社會復雜,人心險惡,讓自己在這種復雜環境下馳騁得游刃有余,是每個人必須要學會的技巧。
所以,當你還在為生活感到苦惱,為不解人情世故而郁悶之時,便不妨閱讀一下《道德經》吧,或許那開解人生的密匙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