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一個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事事如意,但是可以揚長避短,把美的一面放大,把丑的一面縮小。
這樣做,就是君子之為。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喜歡送祝福——事事如意,一帆風順。
可是真正的「順境」,其實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就像迷茫的人,忽然頓悟,有了撥云見日的驚喜。
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去觀察,就會發現,那些真正厲害的人,善于借力而行,給自己創造順境。
荀子說過:「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借助風,我們可以把聲音傳遞得更遠,讓更多的人聽到。
在古代,人們沒有機械耕作、戰斗等,但是可以把自然的力量引入到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戰斗中來,因此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根據月亮的變化,人們掌握了時間的規律,因此把月虧、月圓的一個周期,當成了一個月;根據四季的變化,確定了「年」,還有了二十四節氣;根據太陽底下的影子的變化,確定了一天的時辰。當時間用于耕作的時候,地里的莊稼就長得更好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
大禹治水,是人的力量,但更多的是借助自然的力量。挖開了九條河道,疏導濟水、漯水等,因此洪水不再毀掉村莊,可以生生不息地奔流入海。
再后來,人們發明了船,可以順流而下,又發明了帆,可以借風而行。風車、水車都有了。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借東風,因此在赤壁之戰中,大獲全勝;借助薄霧,他上演了一出「草船借箭」的好戲。
不管是大禹,還是諸葛亮,都變成了響當當的人物。不是他們有萬能的力量,而是他們順著自然規律去做事,把自然的力量引入到自己身上,用智慧去駕馭它。
現如今,我們還可以借助社會發展的規律來成就自己。比方說,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通信還不夠發達,因此很多人做起了信封、郵票的生意,賺了不少錢;再往后,就是做電話機的生意;現在做手機生意。
網絡發展,成就了一批人。他們的本事,其實是將社會發展的力量,集中到了自己身上。
也有一些人,敢于「反季節」做事,因此有了大棚蔬果。成就了一批農業方面的達人。
萬物都可以利用,關鍵看你是否有對應的智慧,有沒有觀察和抓住機遇。
周武王討伐商紂的時候,在鮪水遇到了商紂的大臣膠鬲。
周武王說:「我們會在甲子日到達殷都的郊外。」
當時,士兵們很勞累了,當時為了履行約定,仍舊咬緊牙關,在甲子日如期到達殷都。商紂派來的士兵已經擺開了駕駛,嚴陣以待,但是毫無戰斗力。
戰國政治家呂不韋評價這次戰斗:「人為人之所欲,己為人之所惡,先陳何益?適令武王不耕而獲。」
周武王被人喜歡,商紂王被人厭惡,一開始就有了結局,哪里需要戰斗?
有道是,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天」就民。
如果一個人做的事情,得到了大家的支持,那麼就一定會成功。
并且自己只要發號施令就可以了,剩余的事情,有很多人去代勞。
因此,真正厲害的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親力親為,而是會觀察大家的意愿,并順從大家的意愿去安排人生。
比方說,作為職場上的一把手,召開諸葛亮會議,讓大家充分發言,然后找到工作的方向,找到破解困難的方法。大家都認可的方法,能夠讓職場風生水起。
那些專橫的人,雖然樣子很威猛,但是沒有「威嚴」,他的命令,會讓職場變得萎靡不振。
人群是金字塔結構的,能站在高處的人不會很多,但是他們一定是借助了低處的人的力量。
正如孟子所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順從內心,活得舒服。
我們常常說:「境由心生,命由己造。」
人生不可能一直都順,大自然也不會一直可以幫你,難免回頭災禍發生,人們也不會時刻圍著你轉。
因此,我們會遇到很多的逆境。
此時,能夠順應的,只有「自己的心態」。
周武王打敗商紂王的時候,殷都有一個德高望重的人,約定了第二天和周武王見面,告訴他關于商紂王滅亡的原因。
第二天,周武王到了約定的地點,但是對方失約了。
他有些生氣。身邊的大臣周公旦說:
「這個人是君子,但是他卻失約了,也就是用行動告訴我們,沒有誠信的君主,必敗。
」
頓時,周武王笑了。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被人「放鴿子」,但是我們不要懊惱。
一個人的心境,怎麼能夠被別人掌握,被外物干擾呢?
《易經》中,坎卦的卦辭說:「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也。」
活成自己,大不了逆來順受,又有什麼不行的呢?心順則事圓;心安則事成。
厲害的人,會接受當下的一切,也不會被昨天的爛人爛事困擾。
從他們身上,發現了「觸底反彈、絕處逢生、逆水行舟」之類的故事。
做人,順是自然,不順是偶然。
最好的人生,就是:
勝而不驕,敗而不餒;喜而不用,苦而不言。
逆境里,涅槃重生;順境里,順勢而為。
有道是,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能讓一個人事事順利的,是通達的精神,豁達的內心。
如果你很難受,說明你的內心不通暢,需要自我疏導。
愿你我,借萬物之力,成自身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