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代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在中國西南古老的雪域高原,有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傻子,他被稱為中國版阿甘,是藏族作家阿來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的主人公。
《塵埃落定》是阿來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輾轉4年才得以出版。
41歲的阿來也憑借此書,成為茅盾文學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
在《塵埃落定》大獲成功之前,阿來沒有一部拿得出手的作品。
他仿佛也是個執拗的傻子,一直默默堅持著,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靜待時代的回答。
他與他筆下的傻子,盡管與現實格格不入,卻比誰都活得明白。
在廣袤的康藏草原上無人不知,聲勢顯赫的康巴藏族土司麥其家的二少爺是一個傻子。
他是老麥其酗酒后與漢族二太太生下的「混血兒」,出生一個月還不會笑。
父親命令他笑一個,他一咧嘴,一汪涎水從嘴角掉了下來。
長大后,他經常在早晨初醒時迷失自己,如果沒有人告訴他,他是麥其土司的二少爺,他就會癡癡呆呆地忘記一切。
可是他在十四五歲的時候就明白,自己一點也不傻。
但他并不在意人人都把他看作傻子,躲藏在「傻子」的軀殼里,好處很多。
因為「傻」,旁人對他卸下心防,可以毫無防備地對他說真話,甚至與他有繼承權之爭的大少爺,也對他很好。
因為「傻」,可以仗著「無知者無畏」,說別人不敢說得真話,做別人不敢挑戰的事情,而沒人懷疑他。
因為「傻」,那股憨憨的真誠總讓人心生憐憫,總有忠誠的奴仆一廂情愿地為他出謀劃策。
自覺背負「傻」的人設,二少爺在暗潮洶涌的土司家族,既沒有高處不勝寒的焦慮,也沒有槍打出頭鳥的惶恐,明哲保身,輕松度日。
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想做聰明人,但維持「聰明」反而是一件讓人心力交瘁的事情,還會給旁人帶來壓力與戒備。
而「裝傻」這件事,如果干得好,就是「大智慧」,既在暗藏實力中保護了自己,也在韜光養晦中積蓄了力量。
做個世俗上的笨人,其實是一個人最聰明的活法。
麥其土司為了鞏固勢力,找國民黨黃特派員討要軍火。
沒想到黃特派員除了提供給他軍火還留下了一堆罌粟種子,并承諾只要麥其愿意種,他就會高價收購。
麥其答應了交易,并很快大賺一筆,于是決定獨占種子,不給旁人一粒。
而傻子一開始就質疑:「種子不是銀子,長在野地里,風也會把它們吹過去。」
沒有人理會他的「傻話」,因為鴉片帶來的暴利遠不是種地可比的。
其他土司分外眼紅,甚至派死士奪取種子。
沒幾年,康藏大地上開起來一片片罌粟花。
傻子看到罌粟已經遍地都是,而糧食才是生存之本,便大聲地對父親說:「你應該種糧食!糧食!」
這次父親聽從了他的建議,將麥其家的土地全部種上糧食,所以在別的土司經歷鴉片大跌、顆粒無收的時候,只有麥其家的谷倉堆得滿滿的。
罌粟生長期短獲利大,看似是成功的捷徑,但只有傻子看穿了其中的陷阱。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把捷徑視為獲取成功最迅速的方法,殊不知世界上所有的路,都規定好了里程。
走捷徑的人,一腳踏進了陷阱,最后往往無路可走。
而當他們猶如困獸時,踏實行走的人早已把他們甩在身后。
「罌粟戰爭」之后,麥其心中隱隱側動:
聰明的大兒子對權力充滿欲望,但在重大的事情上缺乏足夠的判斷力。
而他那個傻瓜小兒子,有時顯得比任何人都要聰明。
于是他讓倆兄弟分別去土司家邊境看守糧倉,以鍛煉他們。
哥哥來到南方邊界嚴防死守,等著有人出10倍的價錢,才愿意把糧食賣出去。這引發了南方土司的嫉恨。
哥哥不以為意,按照土司開疆拓土的傳統,以糧倉為堡壘發動戰爭。
殘暴的名聲讓哥哥處處樹敵,結果他不僅被其他土司搶走糧食,還被打得很慘。
傻子來到北方邊界卻開倉放糧,在他看來,暴力的征服往往會灑下仇恨的種子,征服不了人心。
征服人心,靠的不是武力,而是利益。
傻瓜的善舉得到了北方饑民的愛戴,他乘勝追擊,在御敵的堡壘開設了市場,有了共同的利益,其他土司的敵意也撫平了了,和他做起了長久的生意,他也增加了自己的實力。
在同樣的環境下,哥哥和傻子其實擁有著相同的機遇,但卻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哥哥想要復刻過去土司的成功經驗,殊不知當下的環境已然改變。
傻子總是不默守陳規,于是便在時機到來時做出當下最應該做的事,敢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真正有遠見的人,不會受困于過去的經驗,重復別人的路,而是做出最符合時機的判斷。
順時則昌,逆時則亡。
這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唯有因時而動,才能把握當下。
二少爺雖然從小被當做「傻子」,但身上流有土司的血,心里天生有對權力的欲望。
可是他知道怎麼控制欲望,他明白自己很難與眾人口中威猛聰慧的大少爺相抗衡,所以一直把姿態放得很低。
但接連幾次的成功,他的實力遭到了哥哥的妒忌。
當傻子班師回朝,老麥其決定把土司之位傳給大兒子。
老麥其知道,如果不傳位給大兒子,以他暴戾的性格一定會發動戰爭。
很多人為傻子打抱不平,認為他已經用行動證明了他的聰明。
只有傻子自己一言不發,不爭、不怒、不辯。
他理解了父親,而且他看見麥其家的仇人正悄悄潛入了山寨,所以打算靜觀其變。
最后,仇人放過了已經年邁多病的父親,也放過了被宣布無繼承權的傻子,把匕首插進了新土司的心臟。
哥哥為了當土司,什麼都急切地想拼想比,可最終卻失去了性命。
而傻子從一開始就「露拙」,從未顯示過爭奪之心,無所謂一時的輸贏得失,因此躲過了災禍,最后成了唯一的繼承人。
《道德經》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爭,不是不進取,而是一種審時度勢的智慧。
成大事者,需沉得住氣,不把時間和精力放在爭強好勝上,遇到明槍暗箭,才能進退自如。
哥哥死后,傻子成為了唯一的繼承人。
可是老麥其不放心傻子當新土司,把他攆回邊境。
他在邊境接觸到很多康藏草原之外的現代事物,還耳聞了許多消息,其中一條是:
「抗戰就要勝利了,國家將變得統一、強大。」
在此之前,「土司」一直由皇帝任命和分封,沒有皇帝的這些年,這些土司無所歸依,也不知前路。
而在與重慶的藏族愛國人士叔叔通信時,叔叔告訴傻子,政府,也是我們的政府。
最后當老麥其召喚傻子回來繼承土司之位時,傻子猶豫了。
他對父親說:「要不了多久,土司就會沒有了!」
他已經在父親蒼老疲憊的臉上看到了結局,那是土司制度煙消云散的未來。
在傻子之前,沒有一個土司認真地想知道什麼是國家,什麼是民族。
傻子「知不可為而安之若命」,跟著時代的步伐,他不愿意再做土司。
他早就知道凡是腐爛的地方都有新的東西生長,自己不過也是時代中的塵埃,與其日后被時代淘汰,不如自己選擇順應時代。
歷史的滾滾車輪,每個人都渺小如一粒塵埃。
不必抱怨時代的變化,因為它從不會為任何人停留。
縱觀傻子的一生,生在一個欲望污濁、野蠻暴戾的環境,卻在這場權力的游戲中安穩度日。
人人都覺得是他「傻人有傻福」,其實他是最聰明的一個人。
這份聰明不是來自天資,而是來自清醒。
在他少年時期,每天醒來總是問自己:「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干什麼?」
在大多數人的眼里,這些問題無需解答,但這不就是我們一生在追尋的答案嗎?
傻子在復雜的世界純粹地活著,有著常人難以理解的清醒:
「我當了一輩子傻子,現在,我知道自己不是傻子,也不是聰明人,不過是在土司制度將要完結的時候,到這片奇異的土地上來走了一遭。
是的,上天叫我看見,叫我聽見,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
上天是為了這個目的,才讓我看起來像個傻子的。
」
最后,在炮彈猛烈的爆炸聲里,麥其土司官寨這座巨大的石頭建筑終于倒塌了。
傻子見證了這一切,從容地死在仇人的刀下。
故事的結局看似悲傷,但傻子無怨無悔。
因為他早已明白,他的死能化解很多東西,比如仇恨、比如怨懟、比如背叛......
所謂「我無奈于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無奈于我」,他不過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人生難得糊涂,更難得清醒。
清醒的頭腦讓我們知道自己活著的價值,所以能冷眼旁觀外界的評價,超然于浮世繁華做個清凈之人。
只有活得清醒的人,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
▽
有人說,《塵埃落定》是一部黑色幽默,書里處處透露著「聰明的人往往做出愚蠢的決定,而愚蠢的人卻總能一眼看破事情本質」的嘲諷。
現實中往往就是這樣。
聰明與傻看似分屬兩極,但聰明也能「反被聰明誤」,傻也能「大智若愚」。
關鍵是你是否用心感受世界,是否能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始終確定自己。
即便在塵埃中掙扎,也要成為自由的生命。
這便是一個傻子用一生教會我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