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飛逝,朱自清《匆匆》里有一句話這樣描寫時間: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在微博上看到別人分享出來的一本書《時間的禮物》,看了簡介和書評之后,于是在微信讀書中找了這本書,覺得這本書簡短,易讀有趣,故事雖然比較短,里面的卻富含很深的意義,時間是什麼?它是沒有標價的。
《時間的禮物》是一部特別小的作品,作者弗雷德里克.
巴克曼用冷靜嚴肅的語調,娓娓道出一個悲傷的故事,故事結尾讓人熱淚盈眶。這個故事來自巴克曼本人的生活體驗,他想借此聊聊我們為自己或他人做出的選擇以及付出的時間。
本書描繪的主人公是一位成功人士,他把自己的時間都用在了熱愛的事業、積累財富。而陪伴家人的時間很少,後來他的妻子和兒子離開了他,但在故事的最后,他選擇和自己的兒子和解,也將抹去自己在這世間的一切存在來換小女孩的生命。
巴克曼把生命中的時間都獻給了工作,他堅信創造財富才是時間的正經歸宿。45歲,他已經是一位成功人士,但他的妻子和兒子都離開了他。
一、世間的一切都有標價,除了時間,一秒就是一秒,誰都無法討價還價。
因為癌癥,住進了醫院,認識了隔壁病房的小女孩,她讓巴克曼想起了自己兒子,兒子和小女孩的年紀差不多大的時候,曾經問我整天在忙什麼,我說賺錢,你說人人都在賺錢,我說:「不,大多數人只是生存而已,他們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有價值,其實不是這樣,有價值的東西幾乎不存在,它們只有價格,價格取決于期望,我就是利用人們的期望來做生意的。
時間證明了一切,因為時間我得到了財富和名譽,也因此家人都離我而去。
我們曾以為給家人最好的東西就是創造更多的財富,給他們更好的生活,其實他們想要的很簡單,就是有空多陪陪他們。
時間過去了就過去了,永不再來,它也沒有給你還價的空隙。
二、陪伴,是時間一分一秒的累積。
巴克曼是一個不甘于平凡的人,他的時間都奉獻給了事業,以至于沒有送過兒子上學,沒有拉過他的手,沒有幫他吹滅生日蠟燭,沒有聽他讀睡前故事…
父親不善于和孩子溝通,年輕的時候沒有陪伴孩子的意識,導致失去了孩子的童年,在孩子的心理,會缺少陪伴的陰影。
現在的小孩上了幼兒園之后父母會給他們報很多興趣班,想想當初自己讀書的時候沒有上過什麼興趣班,放學之后其他的時間都是玩泥巴。
我朋友幫她的小孩報了幾門興趣班,鋼琴、英語、畫畫,每天晚上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陪孩子練琴、學習,她說培養小孩的興趣要引導他,不能把自己認為好的,對的灌輸給他。
父母從小對小孩的陪伴很重要,成長中的經歷,父母都參與了,懂得怎樣和孩子溝通,知道他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在童年,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有很大的影響,沒有父母的陪伴,孩子會變得膽小自卑、沒有主見、沒有責任心。
父親的陪伴告訴孩子以后在社會上擔當起怎樣的角色與地位,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孩子也會變得有主見。
三、一生換一生。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在有生之年,豐富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不虛度年華,不給自己留下遺憾,主人公是一個為自己而活著的人,在他45歲之前,他是為自己而活的,他對生命的意義就是在他有生之年,創造財富,享受財富給他帶來的愉悅感,才會導致妻子和兒子都離開他。
因為自己生病住院了,看到隔壁病房的小女孩一天天的接近死亡,他對生命有了點感悟。
死亡一天天的臨近,小女孩依然期待著媽媽講睡覺故事、期待明年的生日會、期待上學。但這一切不是她說了算。
死神要來帶走女孩的那一天,在她手上的文件夾里有每一個人的名字,主人公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小女孩的生命,可一切不是他想的那麼簡單,生命有它自己的規則,要換下小女孩的生命,必須把另一個活人存在世上的一切記錄抹掉,活人在世上的一切記錄將會不存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別人的。《尋夢環游記》里有一句話,死亡不是永別,遺忘才是。
我們無法決定別人的生命,也不能隨便解決自己的生命,我們要對自己負責、家人負責。生命是時間賦予的,不辜負時間,就是對生命最好的回報。
我們每一次的選擇,都在時間的光圈里留下了痕跡,我們想成為怎樣的人,留下怎樣的回憶,時間都給予我們見證了,時間是公平的。
生命的延續,經過了時間的沉淀,時間是無價的,主人公的故事,他最后的悔悟,用自己的生命告誡了我們要怎樣去珍視時間這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