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選擇劉備,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說中了諸葛亮是一個善于把控全局的人,從諸葛亮后期的做法來看,他的管理行事風格是要有絕對權力的主政權力或者主軍事權力。
在東漢末年比較大的三個軍事集團中,要是諸葛亮投奔曹操賬下不可能擁有這樣的地位。而在東吳集團以立三世,形成了文有張昭,武有周瑜,在孫策的遺言中就有「外事不決問張昭,武事不決問周瑜」。這就從東吳集團的發展格局從文武之道中確立下來。諸葛亮就是去了也是一個鳳尾。
選擇劉備就不同了,他無地盤,無兵馬,無謀臣,但是有一個可以用的無形資產——皇叔,再加上他在進入劉備集團時,通過三顧茅廬的方式吊足了劉備胃口,為他得到軍事授權提供可能。諸葛亮是一個事無巨細的懂軍事,明政治的治理國家的全才。從他出山開始,火燒博望坡, 火燒新野 ,火燒赤壁,逐步建立起來自己的威望,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草蘆對》中的戰略規劃,完成了根據地建設,完成劉備稱漢中王,再到稱帝,實踐證明他選擇的正確性。劉備的信任、放權,使得諸葛亮的權謀得以施展,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軍事領導。
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成為諸葛亮智謀多次體現,樹立了一個治世只能臣的形象。沒有劉備這樣的君,要成就諸葛亮這樣的臣是不可能的,這一對君臣的知遇之恩,成就了一段豐富多彩的歷史。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得兩人。得臥龍時劉備稱「如魚得水」,可以說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前,劉備與諸葛亮在戰略問題上是統一的,是一個中心,一股勁去實現統一的理想。
夷陵之戰是兩人戰略思想發生嚴重分歧,實際上只是人性格決定命運,劉備重情義,將桃園三結義放在了國家戰略之上,不顧及蜀國的實際情況,冒然出兵,陸遜的火燒連營七百里……。
永安白帝城托孤,即是天子守國門,等待趙云救援,托孤諸葛亮、李彥。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安排了蜀國后事,諸葛亮再次承擔起國家責任,舉行成都閱兵,震懾東吳、曹魏。
諸葛亮在后期六出祁山,諸葛亮安居平五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再次證明了劉備的英明,成全了這一段君臣的知遇之恩,性格決定命運,展現了一段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