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可以看作是全書的總結,其中「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是五千言中的點睛之筆。
今天,我們一起進入本章,來探秘其中隱藏的三條宇宙生命規律。
老子的五條忠告,實踐任何一條,都能成為非凡之人。
這一章僅有五十七個字,卻道出了為人處世的五條天規,也可以作為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
第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誠信的話,不那麼好聽。
人的語言必須樸實,言之有物;花言巧語雖然能博得暫時的利益,但一定會損壞自己的德行。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句話流傳千年,至今依然能讓人受用無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但人的天性就是喜歡美言,一得到表揚和認可,就會充滿自信和干勁。
然而,小人往往會利用這一點來投其所好,一旦你被「美言」蒙蔽,就離失敗不遠了。
第二,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不要和別人爭辯,沒必要。
善者在行,無需言辭;而空滯辯說,多半是由于行動不足而做的自我掩飾。
每個人生而不同,后天的成長、教育、環境也不盡相同,所以對事物形成不同的看法,是非常正常的;反之,不理解、不允許不同看法的存在,這才是不正常的。
其實,每個人身邊,只有少數立場和認知水平與你相似的人,才能認同和理解你。
所以,對理解你的人,無需爭辯;對不理解你的人,爭辯也沒用。
畢竟,金子不會因為被人唾棄,就變成泥巴;反過來,泥巴也不會因為受人吹捧,就變成金子。
第三,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有覺悟的人,不會滔滔不絕。
為人處世,切忌夸夸其談地賣弄自己!不管你是真知道還是假知道,都不要賣弄。
因為,即使賣弄成功,大多數人也不會真心佩服你,反而是討厭你的人居多。
第四,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越分享,越富有。
圣人積德不積財,有德以教愚,有財以與貧——這是一種最偉大的愛!
因為學習愛,就是培養給與的能力!
所以,助人者,人恒助之;布施者,人恒報之。
很多時候,給予并不等于失去,反而會自己帶來更大的收獲;但把持卻肯定無法占有,至于那些喜歡算小賬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業的。
第五,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專注做好該做的事情,就會不爭而得。
在全篇《道德經》的結尾處,老子再次強調了「不爭」二字!
這是因為,老子清晰地看到,世間的紛亂正是起于一個「爭」字——爭名、爭利、爭功,連理都要爭!總之,沒有一處不在宣告自己的私欲。
為了消除人類社會的糾結,老子給出了一劑良方——「不爭」!
「不爭」不是自我放棄,也不是碌碌無為,而是要人類順著規律、順著大勢去發揮自己全部的努力。
然后,把努力所得來的成果,功歸大家,不據為己有。
這種「為人」和「與人」的精神,正是天地最偉大的品格,因此也具有偉大的力量!
以上老子這五條天規,實踐任何一條,都能成為非凡之人!
「無為」是《道德經》的核心內容,也是做人最核心的落腳點。
老子說,無為并不是消極、被動的,也不是什麼事都不做。「無為」要做到三點:
第一,「圣人不積」。
不要老去積累財富、積累有形的資產、或積累自以為是的「智慧」。
第二,「既以為人己與有」。
這是講什麼叫「富」?什麼叫「有」?助人與做事中,我們得到了經驗的豐富、能力的累積;看到他人喜樂了,內心又充滿無盡的快樂。
這些無形資產,不就是最珍貴的回饋嗎?
第三,「既以與人己愈多」。
自然界的能量法則是:有進有出,收支平衡。
因此,得到的同時,也要分享出去,才能維持一個良性的循環。
有舍才有得,不舍就不得,這就是規律。
但真正的舍,是發自內心的給與,并不渴求別人的回報。
所以,沒有回報是正常的,有了回報卻要感恩!而那些牢牢抓住手中所得、不愿分享的人,往往不是病,就是痛,要麼就是遭殃……因為老天會以其它方式,拿走他擁有的一些東西,以此來強制平衡。
修道不難,重在恒心;唯有心者,才易成功。
老子說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是《道德經》全書的總結。
不爭什麼:不爭言辭華美,只為誠懇樸實;不爭巧舌如簧,只為善行無跡;不爭才高八斗,只為學以致用;不爭堆金疊玉,只為扶貧濟弱。
這里的「為而不爭」與「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衣養萬物而不為主」等遙相呼應。
由此,我們就看清了《道德經》真正的邏輯落腳點:就是讓我們打磨自己原本就擁有的圣人品質。
這對我們的思維方式、人生格局、精神境界都有著巨大的啟發和啟示作用!
讀《道德經》重在用,重在實干,重在真干。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修道不難,重在恒心。有心者,總能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