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5歲張愛玲在美國洛杉磯家中去世,7天后才被房東發現。
當警察趕到時,她的尸體已經開始腐爛,狹小的臥室雜亂不堪,衛生間堆滿了用過的紙巾。
警察在鞋柜里發現了她的遺囑:將32萬美元和書籍版稅贈與宋淇夫婦。唯一的親人弟弟張子靜,卻一分也沒有。而且,當時弟弟在上海窮困潦倒,住著14平米的小破屋。
在當時,32萬美元,相當于人民幣270萬元。可見,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為什麼張愛玲寧愿把錢留給外人,也不愿意留給有血緣關系的弟弟呢?
一切原因還在弟弟身上。
張子靜童年
1.父母失婚,影響了姐弟倆感情
張愛玲的弟弟,叫張子靜,比張愛玲小1歲。
張子靜的奶奶是李鴻章的女兒,而張子靜作為清朝貴族的后代,雖然是沒落的貴族,但也算得上是富二代。
家里住的是洋房,他和姐姐有專門的傭人,家里還有司機、廚師、保姆等。
童年時期的張子靜,不僅長得俊俏,還招人喜歡。
有一次,家里人說起某位太太很漂亮,一旁地張子靜就問:「有我好看嗎?」。一句話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甚至還主動親他的小臉蛋。
姐姐曾夸他的美貌:「我的弟弟長得很美,而我一點也不。從小我們家里誰都惋惜著,因為那樣的小嘴、大眼睛與長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臉上,簡直是白糟蹋了。」
姐姐也很喜歡帶他玩游戲,他們經常一起玩過家家,扮演《金家莊》里的兩員驍將,一個叫月紅,一個叫杏紅。
左邊是張愛玲,右邊是張子靜
張子靜拿著兩只銅錘,姐姐拿著一把寶劍。每次玩的時候,姐姐都笑得很開心,還會在他的腮上吻一下。
這段時期,姐弟倆感情很好。
姐姐常說,弟弟脆弱得像蘇打餅干,她恨不得隔著被窩將他抱緊,生怕一用力會壓碎了他。
由于母親看到父親整日花天酒地,毫無進取之心,她決定眼不見為凈,和張子靜的姑姑一起去英國留學。
4年后,即1928年,母親學有所成,但回國后,看到父親一副死性不改的樣子,決定失婚。
失婚后,母親又去了國外,父親就給張子靜姐弟倆找了個繼母。
此后,姐弟倆的感情,開始慢慢變淡了。
2.弟弟性格軟弱、沒志氣,不被姐姐喜歡
繼母進門后,就對張子靜姐弟倆,沒什麼好臉色。
不過,那個時候,姐姐住校讀書,和繼母沒什麼見面的機會,兩人還算是相安無事。
但張子靜就沒有這麼幸運了,而且作為家里唯一的男丁,繼母總是挑唆父親打他,他的小臉總是被父親打得通紅。
不過,張子靜不記仇,轉過身就忘記了。
而這段時期,雖然姐姐是在學校讀書,但她經常回來看弟弟。
張愛玲
有一次,一家人在吃飯,因繼母的一句話,導致張子靜被父親扇了一巴掌,張子靜沒什麼反應,但姐姐就很震驚。
她用飯碗擋著臉,眼淚嘩啦啦地往下流。繼母看到后,嘲諷道:「你哭什麼,又沒有打你,他沒哭,你倒是哭了!」
聽到這話,姐姐一氣之下,跑到隔壁的浴室去了。
過了一會兒,張子靜不小心踢了一只球過來,打碎了浴室的玻璃窗,看到姐姐正對著鏡子流淚,嘴里還在念叨著:「......報仇,總有一天我要報仇。」
姐姐竟然看到弟弟在陽台上踢球,其實,張子靜已經習慣了挨打,剛才飯桌上的事,他早就忘記了。
姐姐沒有再哭,可能為弟弟感到悲哀吧!她心疼弟弟的遭遇,但又對他「恨鐵不成鋼」。
也許,她認為這樣麻木的弟弟,不配得到她的愛。
此后,她越發看不上這個性格懦弱、沒志氣的弟弟,也很少回家了。
左邊是張子靜,右邊是張愛玲
3.弟弟幫助姐姐逃跑,但一封信讓他們產生了嫌隙
1937年,姐姐中學畢業,想報考英國倫敦大學,父親不同意,繼母也在旁邊煽風點火。父親一怒之下,抓著張愛玲的頭髮,就是一頓毒打。
膽小的張子靜只能在一旁干看著,看看父親,又看看姐姐,一時之間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而父親發泄完后,竟把姐姐關在后院的黑屋子里,除了送吃的外,不讓任何人靠近。為了防止姐姐逃跑,父親還派人守著。
看到姐姐被父親這樣對待,張子靜心里也不好受,他決定幫助姐姐逃跑。
張子靜告訴姐姐看守人的換班時間,還送姐姐一個望遠鏡,讓她看得清。
于是,姐姐趁著換班的空隙,從小黑屋逃了出來。但她并沒有感謝弟弟,因為她在小黑屋發現了張子靜的秘密
張子靜給親戚寫了一封信,但這封信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寄出去。
信的內容是在詆毀張愛玲:「二哥如晤。日前走訪不遇,悵悵。家姐事想有所聞,家門之玷,殊覺痛心。」
大意是:姐姐夜不歸宿,在敗壞張家的名譽。
但是,姐弟倆住一間房,兩人的床之間,就隔了個小廚。也就是說,姐姐夜里有沒有回來,張子靜是最清楚了。
姐姐沒想到弟弟也背叛了自己。他可是經常受父親和繼母的挨打,沒想到,現在竟卻成了他們的幫兇。
張愛玲姐弟與父親
這讓姐姐感到心寒,更加認為弟弟就是個沒志氣的人。
此后,她對弟弟的感情更加地冷漠。
晚年,張子靜在回憶錄中說,年幼的他,接受繼母并主動向她示好,主要是想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好些。
繼母一直沒有生孩子,而他作為家里唯一的男丁繼承人,一直被繼母視為「眼中釘」。
4.弟弟幫助姐姐上大學,但姐姐多次拒絕幫助弟弟
姐姐從家里逃出來后,沒有和張子靜聯系,直到1942年,張子靜聽說姐姐回來的消息,就立刻來姑姑家看姐姐。
也許是許久未見的原因,這次見面姐弟兩人竟有說有笑,而且兩人竟然都想報考上海圣約翰大學。
期間,張子靜聽說姐姐卻學費,他二話不說就答應找父親幫忙。因為他想借此機會,化解父親和姐姐之間的矛盾。
張子靜對學費的事很上心,回到家后,他趁繼母外出的時間去找父親。可能是他把姐姐的情況描述得很慘,再加上他也希望父親支持姐姐讀書。
父親沉默了片刻后,說道:「你叫她過來吧!」。就這樣,張子靜和姐姐都如愿進了圣約翰大學讀書。
但當張子靜遇到困難想找姐姐幫忙時,姐姐卻總是拒絕他。
張愛玲
1943年,22歲的張子靜和同學合辦雜志社《飆》。
為了搶占市場,同學建議張子靜找姐姐約稿,畢竟姐姐當時在上海文壇已占有一席之地,她寫的稿子肯定可以提高雜志的知名度。
張子靜感到難為情,但又不好推辭,只好硬著頭皮去找姐姐。
果然,姐姐聽完弟弟的訴求后,直接一口拒絕:「你們辦的這種小刊物,給你們寫稿子,會敗壞我的名聲。」
姐姐知道自己有點不近人情,于是就隨手拿出一張她的素描,說道:「這張圖,你們可以做插圖。」
後來,張子靜自己寫了篇稿子交差了,但最終因為經濟原因,雜志社還是倒閉了。
實際上,這個雜志社是張子靜人生中唯一的一次「奮斗」。後來的人生里,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沒志氣」的混吃等死。
姐姐張愛玲
1952年,張子靜去找姐姐,但卻被告知姐姐已經去了香港。張子靜很失落,也有種被拋棄的感覺。
以前,他每次去找姐姐十次有九次見不到人,但他知道姐姐一直在那,但是這次,他和姐姐完全失去了聯系。
直到1988年,張子靜才聯系上了姐姐。
當時,他聽說姐姐去世了。于是,他慌張地跑到有關部門打聽,結果發現是誤傳,但他拿到了姐姐的地址。
他連著給姐姐寫了幾封信,但是,姐姐半年后才回信給他:「......其實我也勉強夠用......沒有能力幫你的忙,是真覺得慚愧,」
「傳說我發了財,又有一說是赤貧。其實我勉強夠過,等以后大陸再開放了些,你會知道這都是實話。沒能力幫你的忙,是真覺得慚愧。」
這樣可以推測,張子靜寫信給姐姐,應該是尋求經濟幫助。
晚年張子靜
張子靜在農村教書,退休工資只夠養活自己,他想娶個老婆,希望姐姐能支援一點,哪想到竟被姐姐拒絕了。
他認為,姐姐當時可能是真的很困難。但令人意外的是,姐姐臨終前,曾立下遺囑:把32萬美金和各種版稅都贈給宋淇夫婦。遺囑中,只字未提張子靜。
當時,張子靜相信姐姐當時有困難。
他在自述中說:
「我了解她的個性和晚年生活的難處,對她只有想念,沒有抱怨。」
而且,他對姐姐的評價也很中肯:
「她從不悲天憫人,不同情弱者,慈悲布施與她無緣。她的世界,就她一個自己。她非常孤獨,也非常自私,用自己的手作繭自縛,她遠離了世界上所有人,包括親人。」
5.為什麼張子靜不受家人待見?
張子靜庸淡一生,終身未娶。在姐姐去世2年后,他也去世了。
他知道姐姐在美國孤獨離世,去世7天后才被發現,他擔心自己走姐姐的老路。所以,每天故意把房門打開,這樣,路過的鄰居們就會知道他的生死情況。
其實,張子靜和姐姐一樣,也是個可憐又孤獨的人,甚至他比姐姐更可憐。按道理來講,作為家里唯一的男丁,應該是很受家人的喜歡,但事實恰恰相反。
張子靜小時候,因長得好看,深受家人喜歡,但自從母親去英國留學后,一切都變了。
父親發現姐姐有寫作天賦后,經常教姐姐看書,和她一起談論閱讀心得,而此時的張子靜還在玩泥土沙子。
在父母失婚后,母親送姐姐去新式學堂讀書,但當張子靜到了要上學的年紀后,并沒有被送去學堂讀書,父親為他請了私塾老師念古書。
在舊思想的影響下,張子靜變得越來越沒主見、沒追求。
張子靜母親
後來,母親跟他解釋為什麼沒有管他的教育?
原來,母親小時候,因為重男輕女受了很多委屈,她不希望女兒重蹈覆轍。所以,女兒的事,她總會多留個神。
她認為張子靜有他父親管他,再加上他是獨子,肯定會受到更好的教育。
哪知道,父親根本就不考慮兒子的前途。他認為,去學校讀書,費用太高,所以才為兒子請了家庭老師。
直到14歲姐姐上高一,13歲張子靜才才被送到學校去上五年級。這一對,張子靜的教育落下太多了。
後來,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張子靜又休學了。
在學習成績上,張子靜是不如姐姐的,因為姐姐成績好,總能獲得父親的關注和栽培。
1937年,受不了繼母虐待的張子靜,抱著一雙球鞋去投靠母親,但母親卻說:「我的能力只能養活一個孩子,但這個名額已經被你姐姐占了。」
張子靜感覺自己被母親拋棄了,他失望地回到父親家中。
此后,他盡量做個透明人,不在意父親和繼母對他的傷害。
張子靜姑姑
其實,張子靜的姑姑也不喜歡他,可能與他父親和繼母有關。
有一次,張子靜去姑姑家里,待到要吃晚飯的時間。
姑姑竟對他說:
「你如果在這里吃飯,一定要和我們先講好,吃多少米的飯,吃哪些菜,我們才能準備好。像現在這樣沒有準備就不能留你吃飯。」
張子靜聽到這話,趕緊起身告辭。
寫在最后
與有血緣關系的親人相比,張子靜的繼母顯得很有人情味。
她主動把青島房租的十分之三給張子靜,而且還拿他當繼承人。繼母去世后,還把14平米的房子留給張子靜養老。
而張子靜的晚年,就是在14平米的小屋里度過。要是沒有這個小屋,張子靜在上海估計都沒有地方住。
會看張子靜的一生,作為富二代,如果父親好好打理祖上留下的財產,富過三代是沒問題的。
但沒想到,到張子靜這一代不僅沒錢,還絕戶了。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的終點就是孩子的起點。這里的「終點」指的是父母所在的層次,不僅指物質,也指精神財富方面。
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