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生領悟
職場語錄集
語錄精選
名言佳句
    
4個親姐妹,平均壽命96歲,都是才女+美女,都嫁給了才子名人
2023/05/12

有人說,命運有時是不可捉摸的。同一個家庭的兄弟姐妹在一個屋檐下長大,各自的成就、命運有時候有天壤之別。

但這個家庭的4個親姐妹,都一樣的長壽,平均壽命達96歲,都是才女加美女,都受過大學教育,都熱愛昆曲,而且都選擇嫁給才子。她們的丈夫都在各自的領域有知名度,也是名人。 可以說,這樣的四姐妹,是世間少有。

平均壽命96歲,最長壽的活到101歲

一個家庭四個親姐妹,個個長壽,平均壽命竟然達到96歲,最長壽的活到了101歲。

大姐張元和(1907年--2003年)享壽96歲,二姐張允和(1909--2002年)享壽93歲,

三姐張兆和(1910--2003年)同樣享壽93歲。四妹張充和(1914--2015年)享壽101歲。

張家四姐妹

她們不僅個個都是才女+美女,又都嫁給才子名人。

大姐張元和,嫁給著名的昆曲家顧傳玠;

二姐張允和,嫁給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

三姐張兆和的丈夫是著名作家沈從文;

最小的張充和,丈夫是漢學領域的權威專家、德國人傅漢思。

著名教育家、作家葉圣陶先生曾這樣評價合肥四姐妹:「 九如巷張家的4個女兒,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張家四姐妹合影

老話說,三代養出一個貴族

她們的父親和祖輩不簡單

在民國,讀書的女孩子很少,但因為父親的關系,這四個姐妹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張家四姐妹的父親是張冀牗,他從小嗜書如命,把書籍看做自己的新生命,成年后他決定脫離大家產,并捐出祖產,創辦了樂益女中和平林中學。

他獨立辦學, 招貧寒子女入學,尊重教師的人品學識。

張冀牗之所以有這樣的胸懷與善舉,也是受他祖父的影響。

張冀牗的爺爺叫張樹聲,他曾是晚清有名的大臣,擔任過兩廣的總督,是「洋務」中的儒將。當時祖父的家中有大量的古籍和「洋書」,花園中還有「昆曲家班」

。 通覽古書讓張冀牗知曉了仁義智信,而洋書則開拓了他的視野,讓民主、平等的觀念在他的心中萌芽。昆曲的藝術熏陶,讓他對真善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所以說,張家能培養出這樣有才氣、有修養、獨立思考的子女,是從祖父那一輩就有了基礎。

張父與四姐妹

張父把家產投向了教育,不僅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是為后代提供了最優質的成長環境,使得兒女們最先接觸了近代的新思想。他用自己的德行培育了四個才女,六個好男兒。

她們的媽媽叫陸英,她非常喜歡昆曲。陸英出生于名門,但她沒有架子,經常教家里的保姆們識字,十分關心家族人的學識。

由于母親的熏陶,張家四姐妹都熱愛昆曲,她們的才華不僅在好嗓子、好身段、好悟性上,還因為她們天生的典雅。

來源于網絡,本圖片與文章無關

四姐妹都有才華,都是自由戀愛,都選擇了與有才的男人結婚

大姐張元和:

張元和與丈夫

從小熱愛昆曲,長大后從事昆曲創作,是我國著名的昆曲作曲家,她的代表作有著名的《牡丹亭》。

張元和與丈夫顧傳玠

顧傳玠是當時一個著名的昆曲演員,深受那些上海名流的追捧,其中就有張元和。

顧傳玠不僅昆曲唱得那麼好,而且還非常帥,他曾一度跟梅蘭芳同台唱過戲。這讓他有了一大票忠誠的粉絲,這其中就有張元和。

張元和就讀于上海光華大學時,和愛好昆曲的同學創辦了一個學社,她鼓起勇氣邀請顧傳玠給大家開一個小型演唱會,沒想到顧傳玠真的來了。

顧傳玠的表演給張元和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她每周都去看顧傳玠唱戲。

在那個年代,戲子的身份不高,不像現在這麼風光

雖然顧傳玠當時是名角,但說到底還是一個戲子,戲子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是比較低的。

顧傳玠為了逆轉自己的戲子身份,他在一個商人的資助下,先后進入東吳大學、光華大學附中學習,最后畢業于金陵大學農科,成為「傳」字輩昆曲演員中唯一進入高校深造者。

因為讀書,他認識了張家的長子張宗和。

1936年夏,顧傳玠應邀義演,正好當時張元和也受邀客串了那場演出。在義演的兩天里,兩人有了多次近距離接觸的機會,雙方因此互生情愫。

這一年,張元和已經29歲。

牡丹亭人物造型

相比張家這樣的名門望族,戲子終究是地位低一些的,他也不大敢想象和張元和的未來。 後來還是張元和主動捅破了這層紙,才促成了這段戀情。

1938年,張元和準備與顧傳玠訂婚,1939年,張元和與顧傳玠在上海大西洋餐廳結婚。

當時兩人婚訊傳出,可謂是震驚了整個上海。 人們都覺得張元和是下嫁,而顧傳玠是高攀。這一年,張元和32歲,顧傳玠30歲。但是張元和絲毫不理會眾人的看法,堅定地和顧傳玠生活了一生。

結婚之后,顧傳玠再也沒登過台,只從事一些商業工作。

1940年,33歲的張元和生下一個女兒顧玨,兩年后又生下一個兒子。

二姐張允和:出生時不到4斤,丈夫是「拼音之父」周有光

曾被醫生判定活不過50歲,卻與丈夫白頭偕老,活到了93歲

張允和出生時有點驚險,非常的弱小,體重還不到四斤。

張允和後來考入上海的中國公學,在大學時因為性格開朗活躍,她被選為女同學會長,在當時,她是美女加才女,也是男同學心中的「女神」。

因為自己的同班同學兼閨蜜是周有光的妹妹,她認識了周有光,後來成為戀人,繼續結婚。

在張允和選擇與周有光結婚的時候,周有光在當時條件并不算很好。

周有光和張允和老年

周有光有4個姐姐,父親早年就拋棄妻子,就靠母親一人拉扯大5個孩子。 家境貧寒,上大學的費用都是幾個姐姐的拼湊才得以完成學業。

周有光也覺得自身條件不好,擔心不能給她幸福。結婚前他寫信給張允和吐露內心的擔憂: 「我很窮,怕不能給你幸福。」

張允和回了一封長長的信勸慰未婚夫,告訴周有光: 幸福不是你給我的,而是我們共同創造的!

婚后生了一兒一女,幸福美滿。抗戰時,在四川逃難期間,6歲的女兒因為得了嚴重的闌尾炎,當時醫藥緊缺,沒有得到及時救治,後來去世了。

她的身體一直不好,早在1944年就被診斷出患有心臟病。

在1959年,張允和因為嚴重的心臟病而被兩位權威的醫生「判處死刑」,認為她隨時都會死掉。但幾十年過去,那兩位醫生都已經去世了,她還頑強地活著。

她和周有光一輩子恩愛,老了兩人琴瑟相合、舉案齊眉。

三姐張兆和:沈從文給她寫了3年情書,終于打動了她

張兆和小時候胖胖的,黑黑的,像個假小子,很頑皮。大家都喜歡她,覺得這個娃皮實,不容易生病。

1932年畢業于中國公學大學部外語系。她後來嫁給了沈從文。

18歲的張兆和在中國公學曾奪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聰明美麗,學習優秀,這讓她身后有許多追求者,她把他們編成了「青蛙一號」

、「青蛙二號」、「青蛙三號」。二姐張允和取笑說沈從文大約只能排為「癩蛤蟆第十三號」。

張兆和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過30多部短篇小說集和6部中長篇小說,是少數幾個擁有世界性聲譽的現代中國作家之一。沈從文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完全是靠他自己的努力。

他其實是出生于湘西的寒門,十四歲的時候參軍,過了6年軍旅生活,20歲時他棄軍從文。

張兆和與沈從文

由于詩人徐志摩的介紹,他被中國公學校長胡適聘為教師。

某一天沈從文在胡適辦公室了遇見了張兆和,沈從文對她一見鐘情,張兆和卻對他無動于衷。沈從文雖然性格比較木訥,但他很會寫文章,于是他向張兆和開始了瘋狂的追求,經常給她寫情書,他對張兆和的愛意都用情書表現出來。

「求你將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記,帶在你臂上如戳記。」這是沈從文寫給她的情書中的句子。文筆優美,情意熱烈。

雖然 張兆和一開始不喜歡沈從文,但他并沒有因此放棄,而且越挫越勇,一直給張兆和寫情書。三年后,張兆和終于被沈從文所打動,接受了他的追求,1933年9月9日,沈從文與張兆和結婚。

張兆和畢業后當了中學教師,曾任北京師范大學附中、師大二附中教師,還擔任過《人民文學》的編輯。1941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說集《湖畔》、《從文家書》等。

雖然她的文學造詣不如丈夫沈從文,但在同時代的女作家中,卻仍然屬于比較優秀的一撥。

四妹張充和:多才多藝,後來嫁給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

張充和是四姐妹中才華最高的一個,她師從過多個名師。

張充和

張充和從小就過繼給沒有后代的叔祖母李識修,李識修是李鴻章的親侄女。張充和從小就跟李識修背唐詩,學吹簫,讀私塾。

在當年一位普通工人年收入約20銀元時,祖母花300銀元每年請考古學家朱謨欽,教張充和古文和書法。

16歲時,張充和回到蘇州,父親請來沈傳芷、張傳芳等名師,教她昆曲,又請有「江南笛王」之稱的李榮忻教她笛子。

她精通古典文學, 報考北大時國文是滿分,數學是零分,她的入學成為當時的傳奇新聞;

她是書法家,曾得到沈尹默的指導和稱贊;

張充和的書法

她是昆曲行家,1943年在重慶粉墨登台的一曲昆曲《游園驚夢》,曾轟動大后方的杏壇文苑,章士釗、沈尹默等人紛紛賦詩唱和,成為抗戰年間一件文化盛事。

她善音律,能夠操古琴,彈琵琶,吹笛子。

她有眾多的追求者,最著名的追求者是詩人卞之琳

也許是沉浸于自己的各種愛好中,她對自己的婚事一直是不急不燥。

在34歲那年,張充和與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結為夫婦,從此恩愛白頭。

張充和結婚后1949年跟隨丈夫傅漢思去了美國,長年在美國居住。

張充和與丈夫

張充和在1949年隨夫君赴美后,50多年來,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大學執教,傳授書法和昆曲,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稱為「最后的才女」。

丈夫傅漢思則在美國耶魯大學東亞系擔任授,教中國古典文學。

她喜歡穿中國的旗袍,為了將昆曲下去,她教女兒學昆曲。

100多歲時,她依然在院子里 種玫瑰,種牡丹,種梅花。

2015年6月17日張充和在美國去世,享年102歲。她也是四個姐妹中最長壽的。

張充和

傅漢思非常欣賞妻子的才華,傅漢思曾經這樣寫道:「 我的妻子體現著中國文化中那最美好精致的部分。」

四姐妹的生活并非一帆風順,她們堅強樂觀

四姐妹都是那個年代的名媛,但她們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她們的親生母親去世得早,生母去世時,大姐張元和才14歲,父親後來又再婚,娶了21歲的繼母。一度導致家庭人際關系復雜。

張元和夫婦去了台灣后,為了生活,倒騰各種生意,其間的辛苦也是可想而知。

張允和在抗戰期間,失去了愛女,兒子當時也中了流彈,好在經過手術撿回了性命。後來文革期間,她被「下崗」,丟了工作。

張兆和,遭遇沈從文中年出軌,為此兩人幾十年不見面。她選擇了隱忍與不見面,最終破鏡重圓。

張元和,剛去美國時,經濟也一度拮據,為了還房貸,她屈身去大學圖書館工作。

當社會發生變革,她們沒有父輩可以依靠時,她們選擇了直面現實, 不悲觀不抱怨,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不如意,仍然保持著優雅和美麗

四姐妹的長壽是因為遺傳嗎?

四姐妹的母親陸英,結婚后16年連生14子,存活了9個,後來因為拔牙引起敗血癥,36歲就去世了。

1938年,他們的父親張冀牖病逝于合肥西鄉,時年49歲。

由此可見,她們幾個姐妹的長壽,不是遺傳于父母。

葉圣陶曾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四個親姐妹,都是蘭心蕙質,喜歡昆曲、都接受過大學教育,都嫁給有才的男人,而且嫁的才子都在各自的領域成為名人。

她們沒有受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沒有受門當戶對觀念的桎梏,遵從本心,選擇了自己欣賞的男人結婚。除了三姐張兆和,遭遇了丈夫中年出軌(後來又破鏡重圓),她們的婚姻都是白頭偕老,證明了她們在婚姻的選擇是對的。

有自己的事業領域、選擇了對的人結婚,有自己的愛好,有獨立的思考與追求,也許這就是她們長壽的原因吧。

最后,補充一點,張家四姐妹在結婚后,生育孩子的數量都比較少,最小的張元和34歲才結婚,她只生了一個女兒,三個姐姐都只生育了2個孩子。

沈從文文筆

【結語】

女人要活得高級有品質,一輩子保持優雅美麗,讓人敬重,

一定要有 獨立的思考和追求要有自己的愛好

要學會 用藝術來滋養內心的內心,要多讀書開拓自己的視野

要選擇真正欣賞自己、對的人結婚,而不是只看外在條件,

唯有如此,才能讓自己生命的長度和高度都得到提升,才能讓婚姻持久而幸福。

END

去匯報工作,領導說「我現在有事,你晚點再來」,聰明的人這樣做
2024/04/19
領導對你做這些事情,說明已經放棄了,別再賣力工作了
2024/04/19
領導開始孤立你,說明出現了這些問題,要做好準備
2024/04/19
你越是做這些事兒,領導對你越是依賴,不要不明白
2024/04/19
如果領導這樣對你,說明是準備淘汰你了,要做好準備
2024/04/19
面對領導對你的打壓,不要選擇離職,只需做好這3件事
2024/04/19
貝多芬:真正的英雄,非靠強力或思想稱雄,而是靠心靈偉大
2024/04/19
《大亨小傳》:基本的道德觀念,并不是人人都有的
2024/04/19
史鐵生《病隙碎筆》:人的命運不由人,但我們每時每刻都是幸運的
2024/04/19
毛姆自傳體小說《人性的枷鎖》:人生毫無意義,欲望即是枷鎖
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