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這是宋神宗對司馬光著作《資治通鑒》的評價,這本書也因此得名為《資治通鑒》。
「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意思就是說:以過往的歷史作為參考,能有助于君王治國理政。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資治通鑒》的作用,一開始就是作為君王學習的教科書,但是,這本書放到現在,不僅可以有資于治道,還能幫助我們從中獲取克己修身的智慧,那麼本期內容,和大家分享《資治通鑒》中比較經典的三句名言。
首先第一句: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有句俗語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人要有獨立判斷和思考的意識,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在如今這樣的網絡時代,這一點更是難能可貴。很多時候,我們被大量的資訊干擾自己的判斷,跟隨眾人的立場和觀點,但這樣會讓人迷失自我,變得偏激狹隘。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就是提醒我們,任何事情都一定要深入觀察,詳細了解,只有親身經歷以后,才有相對準確的判斷,此時你再說話,一般都錯不到哪去。
《資治通鑒》里面,有一句讓人聽了以后很通透話: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這句話在《三國志》以及《左傳》中都有收錄,意思就是:人內心的想法各有不同,就像人的相貌沒有雷同的一樣。
老話常言:人心隔肚皮,休將心腹事,說與結交知!如果你一廂情愿地揣摩別人的想法,將自己的真心話無所保留地公之于眾,得到的往往只有失望與傷害。
西方有句諺語,說「上帝給他一張臉,他卻自己另造一副面容」。人就是這樣,總是善于偽裝自己,心中的想法,并不會在臉上流露,而是將其隱藏在微笑背后,所以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所看到的,很可能并非是一個人真實的想法。
如果你天真地認為所有人都是坦誠相對,結果必然是給自己帶來傷害。比如歷史上著名的兵家四圣之一孫臏,就是因為對同學龐涓深信不疑,而被龐涓以莫須有的罪名處以臏刑和墨刑,所以說防人之心不可無,特別是對身邊看似很熟悉的人,也一定要記住「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第三句:不癡不聾,不做家翁。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家之主,有時候要裝聾作啞,才能治好一個家庭,我們現在有很多家庭不和睦,一家人吵吵鬧鬧,實際上就是治家的這個人不懂「難得糊涂」的道理。
有這樣一種人,在外邊對別人客氣包容,謙遜禮讓,笑臉相迎,但是回到家以后,卻對自己的家人百般挑剔,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恨不得爭一個高低對錯。
都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更不能講對錯好壞,只有相互包容理解,家才能有家的溫暖,正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在一個家庭里面,有時候多一點裝聾作啞,多一點稀里糊涂,才是永葆家庭幸福的秘訣!
讀完《資治通鑒》里的這三句話,你有什麼感悟呢?據說頭腦清醒的人,讀懂這三句話就能看透人生,停止精神內耗。也希望你能讀懂這三句話,助你少走人生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