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在《挺經》第十八章「盈虛篇」中寫道:嘗觀《易》之道,察盈虛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無缺陷也。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
即:我經常思考《易經》中講的道理,用現實經歷來考察盈虛升降的道理,才知道人生是不可能沒有缺陷的。比如說,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世界上沒有總是十全十美而一點缺陷也沒有的事物。
《易經》云:一陰一陽謂之道,任何事物都存在著正反兩面,都有盈虛之理,即:滿盈的事物就虧損,虧損的事物就慢慢充盈。
用老子《道德經》中的說法就是:道者反之動,自然之道總是朝之相反的方向發展,好事會變成壞事,壞事會變成好事。如果應用到人生,便是老子所說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福可以轉為禍,禍可以轉為福。
真正聰明的人,知道世上有許許多多不吉祥的災禍,能夠忍受得住缺陷而不去追求過于完美的東西,然后積極進取,等到著否極泰來、時來運轉,所以內心強大,寵辱不驚。
而一般人不懂得「盈虛平衡」的道理,總是渴望追求完美,十全十美,又害怕禍患,所以他們遇到挫折和磨難時,就開始變得怨天尤人、內心浮躁而脆弱。
正如荀子所說: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曾國藩就是不喜歡怨天尤人的人,而且他還能夠深刻體會到《易經》中所說的盈虛之理,遇事能夠迅速調整好心態,積極樂觀應對。
比如,他用親身經驗手把手教育手下將領,說道:日中要落、月滿則虧,君子都是追求「花未全開月未圓」最美人生境界。因為花開全了,就要凋謝;月亮圓滿了,就要虧損。
然后,曾國藩分享了自己的打仗經驗:每次大敵當前,勝敗不定的時候,大家由害怕而謹慎、恐懼,團隊上下由害怕而警惕、怵惕,小心謹慎,如履薄冰,最后往往總能取得大勝。但是,在連續打了幾個勝仗的時候,大家志得意滿,團隊驕傲散漫,最后往往就要吃大敗仗。
曾國藩的這番話其實也應驗了一個道理:哀兵必勝,驕兵必敗。因為人們小心謹慎對待事情,所以往往能夠取得勝利;因為人們驕傲自滿,得意忘形,最后往往會「滿招損」,招致失敗。
除了帶兵打仗是如此,曾國藩發現生活中的許多方面都遵循著「盈虛之理」,就如他在家書中總結道:自咸豐以來,每有得意之時,就有失意之事相隨。
咸豐二年,曾國藩被任命為江西主考,十幾年沒有回家鄉,心情激動,突然收到了母親去世的消息。
咸豐四年冬,曾國藩攻克武漢田家鎮,收復武漢三鎮,聲名鼎盛;臘月二十五日剛得到御賜黃馬褂之賞,當夜就大敗,衣服、文卷蕩然無存。
咸豐六年冬、七年春,曾氏兄弟三人在外率兵,瑞州合圍,形勢很好,轉而缺又是父親去世。
咸豐8年,九弟國荃攻克吉安,聲譽極盛,十月初七接到加知府道員銜的圣旨,可是初十就有六弟三河之變,戰死疆場。
這4件事讓曾國藩深刻悟透:人生就是吉兇同域,憂喜并時,福禍相連。
我們若是能夠多經歷人生成功與失敗、福氣與禍患,同時多領悟《易經》中的盈虛之理,也可以學習曾國藩那樣做人做事寵辱不驚,內心強大。
上天要降禍給一個人,一定會先用小小的福運來驕縱他,所以福運來了不必太高興,還要看他會不會受用;上天要降福給一個人,一定會先用一點點災禍儆戒他,因此災禍來了不必太憂愁,還要看他會不會解救。
具體又該如何面對人生的福與禍呢?
其實,曾國藩的一句名言可以啟發我們: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當我們處于順境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戒驕戒躁,保持謙虛謹慎,免得盛極而衰,最后招致大禍患。
當我們處于人生逆境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戒懶惰,堅信「天道酬勤」,自強不息,努力進取,則可「窮則思變,變則通」。
綜上所述,我們對于人生,首先要悟透《易經》中的「盈虛之理」,然后做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心理準備,寵辱不驚,具體情況又能靈活應對:失意的時候,勤奮努力,戒懶惰;得意的時候,謙虛低調,戒驕傲。
如此這般,當我們身處低谷的時候,便可不斷積蓄能量;當我們身處順境的時候,又懂得求缺惜福,讓福氣延綿地更長。
所以說,學習曾國藩智慧,悟透《易經》中的盈虛之理,我們便可寵辱不驚,內心強大。讀懂曾國藩《挺經》第十八章「盈虛篇」,我們做個內心強大的人朋友們,您覺得呢?閱讀更多關于曾國藩強大內心的文章,可以關注本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