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低層次的父母,喜歡不斷挑剔孩子,而高層次的父母,只會做這件事
2023/01/09

給女兒打掃房間,看到書桌上貼著一張便條:

「從此以後,放棄理想」。

作為父母,看到這樣的文字,心裡像被蜂蟄了一樣難受。

前一天晚上,我看她做題磨蹭,為了幫她提高效率,我叫她把二郎腿放下,把手機音樂關了,沒想到她竟一動不動。

我有些生氣:「你知不知道女孩子體態很重要?看你這歪歪扭扭的樣子,還想當藝術家?手機放在旁邊,能安心做題嗎?媽媽先收走,你做完了再來找我拿。」

看她沒反對,我收走了她的手機,沒想到她竟用這樣的一紙「宣言」來氣我。

晚上,我又找到女兒,告訴她,看到字條我很痛心,想知道她到底怎麼想的,是在威脅媽媽嗎?

沒想到她不但不認錯,還很驕傲地說:「就這意思啊,還能有什麼意思?」

「反正在你眼裡,我就是這也不對,那也不好,那我乾脆啥也不做算了,這下你滿意了吧!」

什麼叫我滿意了吧?說這些,難道是為了我自己嗎?

我壓抑著怒火反駁道:「媽媽沒有覺得你哪裡都不好,只是該提醒的,還是得提醒……」

沒想到我好聲好氣對她,話還沒說完,她「砰」一聲就把門關了!

那天晚上,我輾轉難眠,擔心孩子擺爛,但也為自己委屈。

我一直以為,在孩子心中,我是個溫柔、負責任的媽媽,沒想到在她眼裡,我竟然是個只會「糾錯」的媽媽?

可孩子犯錯,家長難道不應該糾正嗎?為什麼我這樣「溫和而堅定」,還是把孩子養「廢」了?

我溫柔地糾錯,快把女兒逼瘋了……

這件事後,我一直在反思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直到看到復旦大學沈奕斐教授講的一個案例,我才意識到,我可能也快把女兒給逼瘋了……

沈教授說,有次,她與一個非常溫柔的朋友一起吃飯,當時,朋友讀四年級的兒子也在。

從落座開始,朋友就一直在提醒孩子,「你要把餐布鋪在自己桌子上,然後蓋住你的大腿,這樣能防止湯汁濺到身上。」

孩子拿起筷子,她也說,「筷子要往上拿一點點,不然你用著不方便。」

當孩子拿勺子喝湯,她又說「你拿的時候要小心一點,不要敲桌子,也不要敲杯子,發出聲音不禮貌……」

雖然,整個過程,朋友都在跟沈教授聊天,但注意力時不時就會拉回孩子身上,提醒這兒,關心那兒。

後來,男孩不耐煩地沖朋友大喊,「你很煩呢!」

這位媽媽都還沒停下,反駁說,「我怎麼煩啦?你怎麼跟媽媽說話呢……」

這個案例,讓我像照鏡子一樣看到我自己。

原來,我也一直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著女兒:

小時候,她喜歡走花壇邊沿,喜歡追著男孩瘋跑,我就喊,「悠悠,停下來!」

「你看到這石頭尖沒,磕到了怎麼辦?女孩子留疤可不好看,你以後要後悔一輩子。」

女兒上學,我也事無巨細地「關心」。

「書包收拾好了嗎?橡皮怎麼能亂放呢,要愛收拾。」

「你口算完了,要留一點時間檢查。」

現在回想起來,女兒也曾不止一次說:「媽媽,我知道我知道!你能不能別說啦!」

可我都自以為是地回復: 「你要是知道,媽媽才懶得說呢,我這是關心你,對你負責!」

我一直以為自己很少批評孩子,也沒像其他家長一樣,總盯著孩子的成績,每次都輕言細語提醒孩子做好每一件事情的要點。

可這種溫柔的提醒,就是在不停地「糾錯」。

沈教授說,教育中最大的問題之一是「糾錯教育」。很多父母在孩子還沒犯錯前,就已經在提前「糾錯」了。

父母腦海中總存在一個「別人家的孩子」,或者一個所謂的「正常孩子」、「完美孩子」,才會在看自己孩子時,總是用挑剔的眼光。

是啊,我以為自己是在表達關心,但實際孩子接收到的,只有我對她的不滿。所以,她才會說,我覺得她「這也不好,那也不好」,才會想擺爛。

我們糾錯,本是想幫助孩子成長,可一直不停地「糾錯」,換來的卻是孩子的反感、叛逆,甚至憤怒。

挫傷的是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積極性,甚至破壞了親子關系。

這與最初的目的,早已背道而馳。

想要糾孩子的錯,我們千萬別在錯誤的道路上狂奔

總去糾正孩子的錯誤,竟然是錯的!

得到這個結論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為了更充分地說服自己不再在錯誤的道路上狂奔,我問了自己2個問題:

1、我們為什麼總忍不住要「糾錯」?

「孩子犯了錯,不去糾正,難道聽之任之?難道去鼓勵犯錯?」相信很多父母和我的第一反應一樣。

成為父母后,我們總是很緊張,擔心一個小問題,如果不重視,就會演變成嚴重的大問題。

劉擎教授說,這是陷入了一種虛假的「多米諾骨牌」恐懼(也叫 「滑坡謬誤」)。

當我們武斷地將每個推斷中的「可能性」,轉化為「必然性」,並串聯起這些不合理的因果關系時,推斷出的其實是一個不合理的,甚至毫無關聯的結論。——誇大了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

比如,案例中的「糾錯媽媽」,她聯想到的可能是,「孩子餐具用不好,吃飯發出聲音會導致孩子從小沒有好習慣;沒有好習慣,那長大也會沒教養,以後走到哪裡都不受歡迎,將來肯定會成為一個被社會嫌棄的人。

而我總盯著孩子的作業,潛意識里也認為:作業做不好,成績就不好;成績不好,就考不上好學校;考不上好學校,就找不到好工作;沒有好工作,人生就廢了。

這樣一環扣一環地推下去,我們不自覺地就將孩子的每一個小問題,放到很大,並綁上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完全忽略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以及這背後還有很多其它的作用因素。

在這種認知支配下,父母的教育方式也變成:

抓住孩子的問題不放,不斷地糾錯、講道理,甚至懲罰,一定要他認識到錯誤,並及時改正,才能放心。

可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真那麼絕對嗎?

父母常常堅信為孩子提前設計好一條正確的道路,只要孩子照著走,就會很順利。

這樣的道路並不存在!

我們不斷糾錯的實質,是希望能控制孩子的成長軌跡。

抱著這樣的心態,哪怕你採取的方式再「溫和」,都免不了對孩子過度「控制」。

2、為什麼「糾錯」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更可怕的是,「糾錯」並不能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這種我們認為「實事求是」的教育方式,太過「簡單粗暴」,往往並沒有觸及真正的「事實」。

《兒童教育心理學》中提出了「人格的統一性」原理:

「兒童的所有行為都會展現他們的整體人格,如果對隱藏其中的背景信息沒有了解,就很難理解這些行為。」

我們平時批評、糾正,都是單挑出孩子的某一個行為「錯誤」,仿佛這些「錯誤」是獨立存在的,完全忽略了形成這些行為的背景,根本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

內容未完,請按「第2頁」繼續閱讀
女領導突然提拔你,無非兩個原因,能力強只是其中一方面!
2024/04/22
面對裁員,別傻傻聽安排,聰明人都這樣做
2024/04/22
職場中,領導愿意提拔的員工,從來不是工作表現最好的那些人?
2024/04/22
與領導搞好關系,沒那麼復雜,做好這三點就行
2024/04/22
領導不提拔你,還讓你負責重要工作,三點看透
2024/04/22
當上領導就變了個人,這三個原因太過真實
2024/04/22
西方「金瓶梅」《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靈與肉之間,忽略誰都不行
2024/04/22
《簡愛》:一個跪著的靈魂,撐不起一種燦爛的生活
2024/04/22
《白鹿原》: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傳統里,沒有例外
2024/04/22
《悲慘世界》:最悲慘的是,大多數人不是缺錢,就是缺愛
2024/04/22
《名人傳》之托爾斯泰:生命是一場虛妄,死亡是唯一的結局
2024/04/22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內心不幸」的人,再多的物質都拯救不了
2024/04/22
領導安排這3件事,老實人爭先完成,聰明人卻避之不及
2024/04/21
領導拿捏下屬的5種手段,讓你不得不服
2024/04/21
被領導針對和排擠,別著急離職,三招教你應對
2024/04/21
出現這4種跡象,領導絕不會重用你,別抱幻想了
2024/04/21
公司逼你離職的5個招數,讓你啞巴吃黃連
2024/04/21
同事想要害你,會悄悄做這四件事,看透強勢反擊
2024/04/21
領導喜歡你卻不重用你,一般都是因為這3個原因
2024/04/21
職場逍遙游:19條非主流職場生存法則
202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