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為了有所依靠,我們在茫茫人海中尋找朋友,然后攜手同行。
可是到了後來,人會厭倦合群,還退出朋友圈。
忽而回頭,發現一起舉杯的朋友,也成了暗中害你的人,真的會出冷汗。
為什麼好朋友會慢慢走散?
帶著疑問,看看唐朝的韓愈和李紳,就知道答案了。
01
朋友走得太近,是一場災難。
出生窮苦家庭的韓愈,三歲就失去了父母,跟隨兄嫂長大。
從小立志讀書,考取功名,但是他到長安,才知道是叫「舉目無親」
。族兄韓弇收留他,也舉薦他,但是官職太小,努力也是徒勞。韓愈還給宰相上書,希望拉一把,但也是石沉大海。
還好,韓愈屢敗屢戰,從幕府做起,慢慢擠進官場,有了一席之地。
他把自己的經歷,寫在《馬說》里:「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同時代的李紳,第一次科考失敗了。第二次科考,時任四門太學博士的韓愈就主動當伯樂,將其舉薦給副主考官陸傪,因此李紳高中。
長慶三年,韓愈被任為京兆尹、御史大夫,李紳為御史中丞。兩個人同事,也有上司和下屬關系,又算是多年的「亦師亦友」。
韓愈上任之前,沒有拜訪李紳,從而李紳耿耿于懷,矛盾從此開始。
不管從什麼角度看,少了一次拜訪,不是大事,但是計較起來,就是「雞飛狗跳」的事情。
若我們和朋友常常在一起推杯換盞、打牌,也會因為輸贏,喝醉等情況,產生矛盾,也會因為幫忙不夠及時,一些信息溝通不到位,內心不舒服。這就是敗壞關系的導火索。
《莊子》有言:「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家人相處,也會因為瑣事而吵架,但是礙于血脈,會想辦法和解。
朋友關系就不一樣了,一旦爭吵起來,就不會顧及情面,誰都不一樣小事化了,而是帶著放大鏡看對方的缺點。
近距離看人,是不會完美的,臉上的灰塵,說錯的話,不好的臉色,都出現了,還刺傷彼此的心。
02
人都是喜新厭舊的,朋友也是。
李紳做官后,對韓愈的恩情,慢慢淡忘,而是和李德裕、元稹等官員更加要好。形成了「三俊」的朋友圈。
并且,李德裕和元稹推了李紳一把,幫其升職加薪。
往遠處看,李德裕有做宰相的潛質,李紳希望能夠抓住這棵大樹。
有一首老歌,唱道:「讓我們永遠是朋友,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多少新朋友,變成老朋友。」
可惜的是,歌詞再美,也斗不過現實,人都是喜新厭舊的。
「150定律」還告訴我們,這一生可以看到上萬人,會結交幾百人,但是能熟悉的人只是一百來個,能夠常聯系的就更少了,大概二十來個吧。
人的周圍只有那大的地方,能擠進甲乙丙丁,就意味著子丑寅卯要出去。
再好的朋友,若是長期不在一起,那就不要問為何走散了,因為對方已經找了新的朋友,去了新的地方。
若是朋友在一座城市,但是很少聯系了,也不要追問為什麼。大機率人家去了新的圈子,或者層次和你不同了。
就像小時候讀書,畢業那天,說「勿忘我」。但是過十來年,同學聚會,發現有的人名字都記不住了,模樣都大變。
就算你的千里馬,那也會變老,不妨礙伯樂去尋找新的千里馬。
你是伯樂,但是你老眼昏花了,身邊的千里馬也會走開,擇明君而侍。
聚聚散散,看起來無常,其實是有規律的,那就是新老交替。明年還有春風,但和今年的春風,不是同一陣。
03
利益之下,就沒有什麼不可能發生的。
太陽底下,沒有什麼新鮮事;利益之下,新鮮事特多。
李紳做御史中丞的時候,韓愈不來拜訪,也進行了解釋,但是李紳卻糾纏不放,還找了機會,彈劾韓愈,說「官場制度不抓落實」。
當時的宰相李逢吉對「李紳、李德裕、元稹」的圈子很不滿,因此抓住李紳彈劾韓愈的機會,興風作浪。
最后,朝廷外放李紳為浙西觀察使,改授韓愈為兵部侍郎,是兩敗俱傷的結果。關系里充滿了仇恨。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很多的朋友,看起來不錯,其實是互相利用。只是有人把利益藏得很深,表面上看不出來。
也有一些朋友,在利益得到之后,就慢慢疏離,各自奔前程。
還有朋友,看到你的位置低了,金錢少了,就離開。其原因是你的價值不大,別人不會青睞了。
有人說:「關系,始于顏值,成于才華,終于人品。」其實不精準,關系還可以終于利益。
利益是一塊照妖鏡,人品皆在其中,不忍直視。
04
很喜歡一段話:「真正的朋友太少,言行不一的朋友太多。他們只是語言上的君子,行動上的矮子,象月亮那樣,時而虧缺,時而滿。」
有些人只是看起來像朋友,說起來是朋友,某一段時間是好朋友,但經不住時間的考驗。
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千萬不要沉迷在某個朋友圈里,不能自拔,這樣會很受傷。
撇開你的位置和金錢,不談什麼前程,還有誰和你「舉杯邀明月」?
人生走向圓滿的路上,朋友是有的,但別太較真;人生走向虧缺的時候,還有朋友,那才珍貴。
每一次聚散,身邊的人會少一些,最后是孤家寡人。
別太在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不一定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