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車馬很慢,時光很慢,人人臉上都帶著笑顏。現在車水馬龍,節奏很快,人心卻愈發活得空虛。為什麼高速的生活不能給我們帶來快感?因為很多人只在意速度,不在意質量。 如何成為一個高質量、高效率又快樂的人。曾國藩告訴我們,答案藏在一個「慢」字里。 一、「慢」讀書 曾國藩從小就不是一個聰明人。別人讀幾遍就能背下來的詩書,他需要反復讀上一夜。他年幼的時候,挑燈夜讀。當時有個盜賊入室,想等他睡覺了再下來行竊。不料,曾國藩苦苦讀了一個晚上都記不下來。天快亮了,心急的盜賊跳下房梁對曾國藩說:「就你這個記憶,我看還是別考科舉了,我聽你讀了一個晚上,我都會背了」。但曾國藩就是憑著這樣的記憶,成為了晚清著名的學者和哲人。
曾國藩讀書的精髓就是一個字「慢」。他曾說:「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曾國藩的慢讀書,慢在用心上。「慢」看似「笨功夫」,實際上是把書讀得熟、記得牢、鉆得深。真正的讀書,就應該學習古人的做法。不是走馬觀花,一目十行,而是要領悟精髓,在字里行間看盡山河風光,人間百態,世事冷暖。讀書慢,慢讀書,才能沉淀人生的「書卷氣」。 二、「慢」說話 曾國藩家書中有一句話: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群居守口,獨居守心。
人多的時候,能夠守住口,是修養;獨居時,不枉動雜念,是道德。曾國藩的父親生日,同鄉大儒來慶賀。當時曾國藩剛入翰林院,春風得意,對著大儒夸夸其談。由于得意忘形,曾國藩在說話間快人快語,無意中傷害了大儒。大儒一怒之下,憤慨離去。頓時,曾國藩心中不是滋味,從此謹言慎行。《荀子》云:言而當,知也。快人快語往往惹人厭煩,慢人一聲更能得到尊重。會說話很重要,能閉嘴更關鍵。但凡開口之前,先慢三秒,傾聽他人言語;說話時,慢三分,避免口出狂言。成熟的人,說話有尺,做人有度。
說話慢下來,在嘴上裝把鎖。會說話,人緣也會好起來。 三、「慢」做事 中國有句老話說得好:慢工出細活。許多人在追求速度的過程中,不由自主的忽略了細節。而往往,能成大事的人,都在于細節上。曾國藩一生帶兵打仗數百次,在太平天國運動中,也只有他的湘軍立于不敗之地。為什麼曾國藩的軍隊所向披靡?有一個細節是不可忽視的。那就是曾國藩提出的:扎硬寨,打呆仗。所謂「扎硬寨」,就是曾國藩的軍隊每到一處就必須挖出八尺高,三尺厚的壕溝,壕溝外還有三層陷阱防護。這樣的方式耗時耗力,極容易拖垮行軍的進度。
但是曾國藩每到一處,都要求如此。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笨辦法,讓他在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打出了無堅不摧的氣勢。有人說他不善奇謀,曾國藩也說自己不奢望什麼奇謀,更不認為自己擅于帶兵。他在意的是自己先不輸,以小勝積大勝,直至完勝。正是這樣的理念,讓他成功拿下一場場勝利。 正所謂:大巧不工,重劍無鋒。能成大事,都在于慢中有細,一點一滴的積累當中。慢下做事的心態,在細節處做到完美。做事穩扎穩打,做人踏踏實實,循序漸進,邁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