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場修行,不是兒戲。
這是我重溫趙薇版《京華煙云》得出的感悟。
也許有人會說,姚木蘭就是個圣母,為什麼總是隱忍大度,原諒這個原諒那個,到頭來最受傷的卻是自己,不是活該嗎?
如果放在今天這個年代,女性提倡自我,為自己而活,也許沒有什麼大錯。可是放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也許隱忍才是最好的方式。
丈夫曾蓀亞有外遇,是他的錯嗎?
是他的錯,也不是他的錯。
這樣說一點都不矛盾,曾蓀亞根本不愛姚木蘭,并且從小怕她,敬仰她,做夢都沒想過會跟她結婚。
可是命運造化弄人,他們陰差陽錯成為了夫妻,這不僅對曾蓀亞來說,是一種精神折磨,對姚木蘭也是。
只是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曾蓀亞活得很自我,他放蕩,他忤逆,不務正業,但是他知道兩個不想愛的男女成了夫妻,就是對愛情的褻瀆。
在那個年代,有這樣的意識,已經先進了。
但姚木蘭跟曾蓀亞不一樣,她保守,大度,順從,不管以什麼方式結了婚,既然結成了夫妻,就要將婚姻過下去,這是對婚姻的尊重和責任,不是圣母。
她總是跟曾蓀亞說:「既然成了夫妻,就要坦誠相待,患難與共。」
我欣賞這種大氣的女人,因為她堅信,自己的丈夫不是無藥可救,只是時間未到,還未開竅。對于木蘭而言,曾蓀亞就是一個還沒成熟的孩子,她就像一個母親一樣,寵他,愛他,等待他成長。
姚木蘭累嗎?
當然,很累很痛。曾蓀亞和曹麗華將她傷得遍體鱗傷,但是她不能發作,她只能容忍丈夫犯錯。
你覺得她傻嗎?
其實不是,她這是以退為進,對這場婚姻,做了種種挽回和解決方案以后,眼看著沒有起作用,她心灰意冷,想要失婚。
何況心上人孔立夫一直在等著她,希望她失婚了可以真正在一起。
但是姚木蘭還是猶豫了,她愿意再等一等,再給曾蓀亞一點時間,也是給自己一點時間。她不相信自己這麼好強的一個女人,就這樣輸了。
姚木蘭在劇中是個才女,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看得懂醫術,會唱京劇,還是唯一一個能辨認甲骨文的女孩子。
她出身大戶人家,父親姚思安是道德圣賢之人,母親也是大家閨秀,她不相信,自己什麼都能做好,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婚姻,會經營不好。
她將婚姻當成人生一件非常重要的課題去修行,并不是一樁兒戲,一點不順心,不愉快就放棄,就失婚,那樣不符合她的性格,太草率了。
認真的女人,都能贏在最后。
在如今失婚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許多人的婚姻,其實可以不用離,無非一點點小矛盾,就鬧得過不下去。
哲學上說,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自然規律,其實在我看來,婚姻也是一樣。
小夫妻倆,剛結婚的頭幾年,正是需要磨合的階段,有甜蜜有苦澀,有摩擦就有火花。
結婚頭幾年,夫妻雙方的內心都是熱的,不妨多交流,多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對對方不滿意的地方提出來,要求改正。
如果對方的缺點,三番五次都不肯改,而又是你最討厭最不能容忍的地方,你再想決定要不要失婚也不遲。
婚姻是一場艱難的修行,沒有誰從一開始就懂得怎麼去愛對方,怎麼跟對方相處,你需要成長,對方也需要成長,你需要改變,對方也需要改變。
姚木蘭的聰明之處在于,當她知道無法將曾蓀亞和曹麗華分開時,她想了一個辦法,選擇讓丈夫出國留學。
其實,她這一步招數,已經勝算在握了,若不是曾家出了意外,曹麗華被桂姐污蔑,人算不如天算,曾蓀亞早就跟曹麗華撇清了關系,姚木蘭也能跟丈夫早一點和好,也就不會有后面曹麗華慘死的結局了。
曹麗華的死,是曾蓀亞和木蘭婚姻的重要轉折點,曹的孩子桂姐帶不好,整夜整夜地哭泣。姚木蘭視如己出,悉心照料,終于,這種寬容大度的胸襟感化了曾蓀亞。
他才忽然間明白,原來,自己一直錯怪了木蘭,有眼不識金鑲玉,不辨是非,從沒真正發現和欣賞妻子的優點。
婚姻需要用善于發現的眼光,看待對方。
姚木蘭相信曾蓀亞是個聰明人,終究有一天會長大,有擔當。
而曾蓀亞,卻在結婚五年后才醍醐灌頂,一夜間成長,發現了妻子的長處。
木蘭的大度寬容少不了父親姚思安的教誨。姚思安說了一句話,我特別欣賞,他四處云游尋道,道在哪,最后發現「道在人心。」
婚姻亦有道,那就是夫妻相處之道。
有道就需要修行,參悟,婚姻能不能長久,夫妻能不能白頭,就要看夫妻各自的道行深淺。
愿各位朋友,婚姻出現了問題時,再觀察觀察,再想一想,參悟參悟,看看夫妻是不是真的緣盡了,沒有遺憾了,再決定要不要失婚也不遲。切莫沖動意氣用事,當婚姻是兒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