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那麼喜歡回憶童年?
因為一個人成年後幸福與否,與其童年息息相關。
一個「乖孩子」給父母的警示
有這麼一個事例。
有一家人,生養了兩個孩子, 一個男孩,一個女孩。
女孩年紀要比男孩大幾歲,所以從小就被父母教育著,要照顧弟弟,要對弟弟好。
在這種價值觀的指導下,女孩從小就很懂事。
知道 要讓著弟弟,在弟弟犯錯時不和弟弟一般計較;
擔心弟弟累著,于是就把大事小事都扛在自己肩上,獨自承擔。
每個人見著姐姐,都會由衷夸一句, 這個女孩兒可真懂事啊,真羨慕!
而父母呢,也十分樂見其成,對于別人的夸獎,也沾沾自喜, 認為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
就這樣,姐姐懂事,弟弟開心,一家人快快樂樂地過著日子。
不過這就是真實情況嗎?
沒有人發現,姐姐在獨自一個人的時候, 也會偷偷哭泣, 不理解自己為什麼要委屈自己來照顧弟弟;
也沒人知道,姐姐在無數個夜裡,也曾輾轉反側地想過,自己不想要那麼懂事, 也想無所顧忌地任性一回。
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養育出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
1、孩子會背負巨大的壓力
懂事的原理是什麼?是隱忍、是克制,而這些不應該是一個小小年紀的孩子該去做到的,這與孩子的生長天性不符。
長期處于這種壓抑天性的情況之下,孩子就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例如悲觀厭世、抑鬱焦慮等。
2、束縛孩子天性,使孩子為他人而活
太懂事的孩子,往往活在各種社會道德當中,他們會視其為行為紅線,不敢輕易去觸碰。
加上父母的期許、親友們的稱贊,孩子就會更加活在這種道德牢籠當中。
于是為照顧他人的感受而活,為符合他人的預期而活,從而忽視自己本來的內心想法,找不到真正的自己。
3、扼殺了孩子的朝氣
懂事雖然是社會倡導的美德,但過于懂事就會使得 孩子沒有朝氣,年紀輕輕就暮氣沉沉,這顯然是不應該的。
一個人成年後幸福與否,與其童年息息相關
無憂無慮的童年,會讓一個人的心靈有一處安心之所,每當疲憊時,都能給予自己慰藉。
而童年沒那麼幸福的人,長大以後每當憂慮時,都沒有一處可供暫且休息的心理場所,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