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達生篇,講了馴養斗雞的故事,成語「呆若木雞」也是出自這里。生活中,我們認為呆若木雞的人,是很蠢笨的;然而,事實剛好相反,《莊子》中斗雞變成「呆若木雞」的狀態,才是最厲害的斗雞。
《莊子》中說,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斗雞。周宣王每隔10天就問一次,斗雞馴好沒有?紀渻子連著3次,都說不行;等到第40天,周宣王第4次問,他才說馴好了,斗雞現在看起來呆若木雞,別的雞看到它就害怕得掉頭跑。
年輕的時候,我沒讀懂《莊子》和斗雞的故事,人到中年,自己親身經歷一些事情后,突然覺悟,原來莊子是用斗雞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的道理:
一個人從好斗,變得沉默,才是真正強大的跡象。
紀渻子馴養斗雞第10天,周宣王問行了沒有,紀渻子說不行,斗雞現在還很意氣驕傲。
好斗的人,驕傲自恃,像斗雞一樣。
與別人斗,是尋求認同感;別人的意見和自己不同,就和別人斗一斗,證明自己是對的。這是人的本能。
一個人好斗,是本能;戒掉「好斗」,才是本事。
曾國藩說:「天下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天下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
有才之人,多有傲氣和傲骨,如果不自我控制,就會變成驕傲。驕傲使人自滿,虛心使人進步,驕傲最終會敗事。
《易經》中也說「謙謙君子,用涉大川。」
天道的規律是,盈必招損,謙則受益。盈滿者得禍,謙損者得福。人只有戒掉驕傲,戒掉自以為是,才能沉淀實力,成就大事。
紀渻子馴養斗雞第20天,周宣王問行了沒有,紀渻子說不行,斗雞現在聽到雞的聲音就叫,看見雞的影子就跳。
人通過五官六意,和外界連接,我們接收到外界信息的同時,也被外界的信息干擾。
老子描述這種現象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普通人放縱自己的感官,不由自主沉浸其中,就像斗雞一樣,聽到別的雞叫,看到別的雞影子,都會有反應。
人受外界信息的干擾,心里也會受到一定的刺激,有時候是喜歡,有時候是憤怒,有時候是嫉妒,有時候是心里不平衡。
放縱情緒,沉迷物質,是消耗,自控才能定。培養定力,和物打交道,卻不著物,才能不被外界干擾,得到心定。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就是心不執著在任何一個地方,才能得到自由靈動。
人的精神氣,是有限的,如果事事都沾上,事事都上心,注意力就無法集中。成大事之人,必須要專注,集中精力,才能全力以赴做自己的事。
紀渻子馴養斗雞第30天,周宣王問行了沒有,紀渻子說不行,斗雞現在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
等到第40天,周宣王問行了沒有,紀渻子終于說行了。他說,「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馴養斗雞的過程,就是一步一步去其傲氣,挫其銳氣,使之德全。德全的雞,看起來呆若木雞,別的雞打鳴,它也無動于衷,這個時候,才是最厲害的,別的雞看見它,掉頭就跑,不敢和它應戰。
人也一樣,真正厲害的人,是深藏不露的。到達這個境界的人,去掉了銳氣,戒掉了傲氣,定力穩穩,具有十足的自控力,是德全之人。看起來沉默無爭,其實最是強大。
老子說:「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