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曾有人問弘一法師:
「與人交往覺得很累,怎麼辦?」
法師答道:
多讀佛書儒書,你就能區別善惡,跟正確的人交往。如果因為這些書浩如煙海,無力遍讀,那你不妨先讀《格言聯璧》這一部。
《格言聯璧》是我國古代先賢為人處世的集大成之作,被奉為國學經典。
其中關于人際交往的潛規則,含義深刻,讀起來發人深省。
晚君便從其中精選了6句良言,教你如何識別身邊的君子和小人。
古語云,宰相肚里能撐船。
君子向來都是氣量如海,什麼都看得寬,從不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耿耿于懷。
而小人則是心胸狹隘,從不給他人留位置,什麼都容不下。
有一年,唐玄宗派李林甫主持一場人才選拔,打算把天下有才之人都選入朝廷。
他讓地方郡縣先篩選一輪,再將其中優秀者送往京師。
結果,送到京師的人沒有一個人令唐玄宗滿意。
李林甫不懼反喜,他向唐玄宗拍馬屁:「天下賢才,都已在為朝廷服務,可喜可賀。」
可杜甫就曾參加這次選拔,不料在頭一輪就被篩了下去。
原來,李林甫害怕挑選出的賢能會威脅到他的地位,就授意地方官員,專挑一些無能的人送來。
兩年過后,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摔了一跤的大唐再也沒有站起來。
心胸狹窄如李林甫,嫉賢妒能,不愿選拔優秀的人才為國效力,只顧滿足自己的一己私利,結果用了一個盛世王朝來陪葬。
古語有云:
肚量如同藏金庫,量大福大不可量;天包萬象天寬大,地藏萬物地無疆。
為人處世,無論是對別人的批評冒犯,還是面對比自己優秀的人,都要有一顆包容之心。
只有小人才會吃了點虧,就一定要討回來;看見別人比自己過得好,就想方設法挖苦。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
有的人總會責怪小人顛倒黑白,卻不知這種顛倒事實的行為,本身就是小人行徑。
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瑪蓮娜是西西里島上最美麗的女人。
她留著波浪長發,穿著時尚,不管走到哪兒,都有一群大男孩遠遠地跟著她,鎮上的男人們都幻想著能娶到她。
可在島上卻有這樣一群長舌婦,她們最擅長、最樂意的事便是說人是非。
自從瑪蓮娜的丈夫上了戰場后,她們就開始捏造謠言,說她放蕩,勾引男人,甚至還把她告上了法庭。
流言充斥了整座小島,她的名聲越來越差。
父親把她拒之門外,公司辭退了她,最后連食物都沒有人愿意賣給她。
為了生存,她甚至淪為德軍的妓女,還被鎮上的女人們毒打,受盡了折磨。
人言可畏,人心更可畏。
本來一件莫須有的事情,在有心之人的搬弄之下,就能弄假成真。
《增廣賢文》中提到:「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
一個嘴巴上總是是非的人,內心必然也是渾濁的。
當他們看到別人光芒萬丈,便心生嫉妒。
他們開始四處說閑話,傳謠言,潑臟水,以借此拉低別人,抬高自己。
實際上,人間是非黑白自有公道,與其論人非,不如常思己過。
一個愛顛倒黑白的人,人人見而遠之。
人有三種。
君子與人不爭,善于贊美他人;
普通人守本分,只是會在犯錯時替自己掩飾一番;
只有小人在遇事犯錯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把責任推卸給他人。
曾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次,三只老鼠準備用「疊羅漢」的方式偷油吃,卻不小心打翻了油瓶,計劃泡湯了。
回到鼠窩后,它們紛紛開始推卸自己的責任。
上面的老鼠埋怨中間的老鼠動了下,這才讓他碰倒了油瓶。
而中間的老鼠卻責怪下面的老鼠為什麼突然抖動身體。
下面的老鼠見狀,就憑空捏造了一只貓,說貓在外面叫,嚇得他一哆嗦。
三只老鼠見計劃出了岔子,第一時間就撇清自己的過錯,這就是典型的「老鼠心態」。
《論語》有言:「小人無過,君子常錯。」
意思就是,小人總認為錯是別人的,君子則會常常反省自己。
越是無能的人,越是愛挑人毛病,借此掩蓋自己的過失。
他們把自己的問題掛在背后,把別人的問題掛在胸前。
可實際上,當發生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如果把自己活成了一個不粘鍋,過錯總是他人的,那便是小人行徑。
碰到這樣的人,一定不要和他糾纏。
早前在網上看過一句話:
有才有德是正品,有才無德是[毒·品]。
君子無才最多是辦事不力,而小人有才則會禍害無窮。
唐代詩人李紳,文采斐然,一首《憫農》讓他聲名鵲起。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更是流傳至今。
當時,他更是借著才氣,受到了皇帝賞識,一路加官進爵,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有一次,一位官員前來拜訪他,路過后花園的時候,看到園子里多了一座小山。
官員就以為是新景點,問了之后才知道,這不是土做的,而是雞毛堆成的山。
原來,李紳特別喜歡吃雞舌,可雞舌太小,總吃不過癮,下人只好一次殺好幾百只雞做上一盤雞舌頭,那些雞毛也都被收集了起來。
李紳不僅生活窮奢極欲,還為害一方。
他在當淮南節度使的時候,恰逢年成不好。
老百姓本就吃上飯,他還變著法子從他們手里撈錢。
百姓們逼急了,房子不要了,地也不種了,帶著一家老小跑到其他地方謀生路。
李紳見狀反而沾沾自喜:
你揚過麥子嗎?只有糠秕才會隨風而去,而飽滿的顆粒自會留下。
最終,惹了民怒的李紳自己落馬不說,還被罰三代不得為仕。
曾國藩曾在家書中說: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
人生路漫漫,錢權名利轉頭就會成空,唯有人品與才華才是真正靠得住的。
而相對于才華,人品更是排在第一位。
古語有云,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沒有源頭的水,掀不起任何波瀾,最終不是變成一潭死水,就是干涸而盡。
一個人的才能是托舉自己向上的浪尖,可若沒有德行加持,就會化作毀滅自己的旋渦。
在生活中,總有這麼一類人存在。
你對他十次好,卻從不心懷感恩,但凡一次讓他不順心,就抹殺了你所有的好。
在網上看到一個博主@一戰封神分享的經歷。
前些日子,他們單位組織人手走訪困難戶。
他們照著花名冊扛了兩袋子大米給了一位孤寡老人,又給一位單親媽媽送了一箱方便面。
就在返程的時候,村里的一個中年男子截住他們一行人,說他家也需要幫助。
博主到他家后發現條件確實很差,就一個單身漢帶著老母親過活。
因為花名冊里沒有這戶人家,東西不夠,就把剩下的唯一一桶油送給了他。
可沒想到,這男子第二天就找上了他們單位,吵著要東西,憑什麼別人分到的東西多。
工作人員就跟他解釋,他本來就不是貧困戶,而且分東西都是隨機的。
這一下子點起了他火氣,當街就開始破口大罵,圍觀人群越來越多。
就在局面控制不住的時候,他一個同村的人站了出來。
原來,這人好吃懶做不說,還喜歡占人便宜。
村里人誰給他幫助,他就纏著誰,到后來就再沒人伸手幫他。
最后,他們不得已叫來了警察才把他「請走」。
這世上,最難測的,是人心,最欲壑難填的,也是人心。
不是每個人都懂得知恩圖報,不懂得感恩的人,心靈就像蒙上了一層灰,只看得到自己的利益,卻看不到他人的善意。
就算你付出的再多,也換不來他的一句「謝謝」。
要知道,君子從不輕易接受他人的幫助,而小人則巴不得你處處照顧到他。
遇見不念人恩的小人,你越是善良,就越容易被傷害。
知乎上有個問題:「怎麼才能認清一個人?」
高贊回答說:「很簡單,看他對待不同人的樣子。」
君子待人,無論對方地位高低,都能謙和有禮。
而小人則虛偽至極,落魄時卑躬屈膝,風光時傲慢無禮;對上阿諛奉承,對下藐視怠慢。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就是典型。
面對有錢有勢的趙太爺,他吹捧獻好,任打任罵,諂媚之極。
面對那些閑人的肆意嘲諷,若是對方氣力比他大,他也只會惱怒地干瞪眼。
唯有遇到瞧不上眼的小D,他才敢挽起袖子干架。
這就仿佛一些身邊人,見到大人物唯唯諾諾,見到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就重拳出擊。
他們欺軟怕硬,只會把優越感建立在比自己混得差的人身上。
在工作上,為領導鞍前馬后,對新同事則擺譜給臉色。
在生活中,對有錢人極盡奉承,對沒錢的人不屑一顧。
跟這種人打交道,你風風光光的時候,他們對你笑臉相迎,好話連篇。
而一旦你落入低谷,他們不僅不會出手相幫,還會趁機踩你一腳。
魯迅曾說:「臨下驕者,事必諂上。」
君子心中有尺,不諂上,不欺下,只有小人才會拜高踩低。
《格言聯璧》最新版的前言中有這麼一句話:
它是一部教人如何在俗世中生活的操作指南,是我們步入社會的啟蒙讀物。
其中的一言一語,都是我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內含人生的至理。
讀懂這6句良言,就能從處世的細枝末節中,識偽善,辨人心,遠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