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即是得,得即是舍...
古語雲: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世間萬物,皆在舍與得之間,舍是一種選擇,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智慧。
正所謂人生需要捨得,捨得豐富人生。
舍即是舍去,是放下,是學會放手。
很多時候,一些事物如同沙子一般,越是緊緊抓在手中,反而會流逝的更多。
生活中,一些人,一些事,若是將其看的無比重要,越是不想放手,反而失去的更快。
孫子言:「欲將取之,必先予之。」想要得到,必先捨得。
在一個村莊,每當柿子成熟之季,農民豐收時,並不會將柿子全部摘光。
會留一些柿子在樹上,一來為過往路人解渴,二來為鳥兒準備食物。
過往的路人停歇下來會留宿或是吃飯,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鳥兒會飛來將蟲子吃掉,以幫助柿子成長的更好。
舍看似是舍去,實則是一種無形的收穫。
生活中,也同樣如此。
捨得微笑,無形之中收穫力量;捨得鍛煉,長期堅持收穫健康;捨得讓步,收穫理解和尊重。
人世間,正是因為有舍,才能發現諸多美好。
金錢雖難舍,但在健康面前不值一提;名利雖難舍,但在幸福面前如同泡沫。
金錢名利皆如過眼雲煙,只有捨棄內心的追逐與固執,才能看見明媚的藍天。
得即是收穫,是得到,是擁有。
得是付出的結果,捨得的收穫,是因果的輪回。
想要得到豐碩的果實,要先勤奮的耕耘;
想要得到別人的幫助,要先學會付出;
想要得到人們的尊重,要先學會尊重他人。
星雲大師曾言:凡是大善之人都能舍,凡是大智之人都敢舍。
得的前提是有舍,可是很多時候,人們往往只在乎最終得到,卻忽略了舍才是最重要的。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兩人共同尋求寶藏,到了尋寶之地卻發現此地寸草不生,更別談能找到寶藏。
無奈準備離開時,空中傳來一位老者的聲音,詢問兩人的願望,並說會幫助他們實現。
其中一位男子激動的說道:「工作太累了,我想下輩子衣食無憂,天天有人給我錢財和食物。」
另一位男子思考片刻後說道:「我能走到今天,多虧善人的幫助,我希望下輩子也可以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大家。」
兩人的願望皆實現了,前者成為了乞丐,每天都有人施捨他錢和食物。
後者成為了大富翁,用自己的能力幫助到了很多人。
故事在意料之外,又在想象之中。
不曾舍,又怎能得?不曾付出,又怎能得到收穫?
《臥虎藏龍》中講:當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舍即是得,得即是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
捨得是人生的一種境界,更是我們每個人一生最高級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