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這本書的銷量超過1200萬冊,被譯為24種語言,享譽全球。
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是著名的心理學家,被稱為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
納粹期間,身為猶太人的他,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
他不僅在地獄般的牢籠中活了下來,還開創了意義療法,為陷入絕境的人們重新燃起了希望。
每個在痛苦和絕望中掙紮的人,都能從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在世間跋山涉水,誰不是帶著一身傷?
但等颱風過境,雨過天晴後,就會恍然大悟:
原來人生中遇到的所有痛苦,其實都是來渡你的。
20世紀30年代,整個歐洲都籠罩在納粹的恐怖之中。
當時,弗蘭克爾是維也納一家醫院的神經官能症科主任,組建了幸福美滿的家庭。
美國駐維也納領事館為保護他的安全,邀請他去領取移民簽證。
但他捨不得拋下痛苦的患者和年邁的父母,決定留下來。
誰知,短短幾個月後,納粹佔領維也納來,他和父母、妻子、兄弟姐妹,都被抓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
與弗蘭克爾一同被送進來的有1500個人,其中有不少是商人、醫生、教師、科研工作者等。
然而,原本生活體面、備受尊重的他們,都淪為了被肆意踐踏和欺辱的囚徒,時刻面臨生命的威脅。
他們帶來的所有財物都被黨衛軍扣下,還像牲畜一樣,被關進了最多只能容納200人的棚屋裡。
在這裡,他們每天只能吃一小塊麵包加一碗湯,一年四季只能穿一身單薄破舊的衣服,還要做修鐵路、鋪軌道等辛苦的體力活。
晚上睡覺時,他們擠在木板床上,9個人合用兩條毯子,把沾滿泥漿的鞋子當枕頭。
稍有不慎,或趕上黨衛軍心情不好,他們就會遭受非人對待。
更可怕的是,一旦身體垮了,幹不了重活兒,就會被了結生命。
人間地獄也不過如是。
但天性樂觀的弗蘭克爾,沒有失去求生意志,而是想盡辦法保住性命。
工作隊的囚頭兒喜歡回憶過去的愛情故事,他就耐心傾聽對方講述,並用專業知識解決對方在情感方面的困惑。
為此,囚頭兒格外關照他,安排他做輕鬆一點的活兒,多分給他一點食物,還在他得罪工頭時,挺身而出替他說話。
集中營裡會定期舉辦一些文藝表演,他只要有機會參加,就賣力地給那些兇神*煞的工頭們叫好。
因此,工頭們都對他印象不錯,他在工地上幹活時,再也不會被莫名其妙地傷害。
就這樣,他奇跡般地在集中營中活了下來,甚至漸漸適應了這裡的環境。
一夜之間從人間墜入地獄,他卻不抱怨,不放棄,努力找到了生的希望。
想起法國作家波伏娃筆下的經典對話:
您真愛生活?
是的,我愛生活。
您從來不曾有過痛苦?
有過幾次。但是痛苦本身也是生活。
人生似海,浮起浮沉不知歸處;苦難如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每個人的生命裡,總會遇到層出不窮的麻煩、以及紛遝而至的難題。
也許是經常起早貪黑、四處兼職,卻連房租都交不起的窮困;
也許是每天熬夜加班、辛苦工作,卻被公司無情辭退的心酸;
也許是正值歲月靜好、家庭幸福,卻被意外事故擊垮的無常。
我們這一生,會吃很多苦,受很多傷,會歷經無數的悲歡離合。
但日子再難,生活再苦,也終究會過去。
岩縫裡能開出嬌豔的鮮花,荒原裡也能長出參天的大樹。
敢于迎難而上,絕不輕言放棄,萬丈深淵也困不住你。
歌德說過一句話:
痛苦留給的一切,請細加回味。苦難一經過去,苦難就會變為甘美。
人生好比香料,被坎坷搗得愈碎,被挫折磨得愈細,反而愈發醇厚。
儘管弗蘭克爾求生欲強烈,但日復一日的非人對待,一度讓他陷入絕望。
長期吃不飽、穿不暖、也睡不好的他,和其他獄友一樣,患上了嚴重的水腫。
他雙腳腫大,膝蓋不能彎曲,腳上還生了凍瘡,每邁一步都疼痛難忍。
後來,他被安排去照顧病人時,還不幸感染了傷寒,險些被送進焚燒爐。
一次又一次站在*亡邊緣的經歷,讓他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他觀察了集中營裡形形色色的人,發現他們只要心裡有所愛之人或者未完成的事業,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
于是,他暗下決心,不能讓自己悄無聲息地離開,而是把集中營當作一次心理學實踐。
在獄友們內心麻木,逐漸喪失自我時,他用互相編笑話的方式,教會他們如何漠視苦難。
在獄友們情緒低落,想要放棄希望時,他用慷慨激昂的演講,鼓勵大家重新振作起來。
哪怕自己患上傷寒,甚至隨時都面臨生命的威脅,他也不停地在碎紙片上記筆記,為將來出版心理學書籍做準備。
三年的牢獄之災,讓他的內心越來越強大,他對人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研究出了獨特的「集中營心理學」。
正是身體上難忍的痛苦,激發出了他精神上無窮的動力。
泰戈爾曾說:
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
經一番徹骨之寒,傲梅才能于風中盛放;曆一場斷翅之痛,蒼鷹才能在天際翱翔。
我們總是害怕挫折,害怕面對痛楚,卻不知正是難熬的苦,鑄成了向上攀登的路。
那些讓你咬牙切齒的人,令你痛不欲生的事,都會化為助你脫胎換骨的養分。
你遇到的所有苦難,都是人生的試煉。
扛住急風驟雨,闖過*山火海,再柔弱的身軀也會長成鋼筋鐵骨。
你能承受多大的痛苦,就能獲得多大的成就
1945年,弗蘭克爾從集中營獲救後,發現自己極為孤獨。
他的父母、弟弟和被抓時已經有身孕的妻子,全都因疾病和饑餓,在獄中離去。
跟他在集中營裡倖存下來的同行,也紛紛移居別國。
沒有親人,也沒有朋友的他,決定重操精神病學家的舊業,幫助那些被戰爭深深傷害的人。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
靠四處開講座、提供心理諮詢,他拯救過因喪子而輕生的父母,開導過放不下亡妻的丈夫,以及成千上萬深陷迷茫的陌生人。
他重寫了在進入集中營時被扣下的書稿,並花9天時間寫出了《活出生命的意義》。
之後的幾十年裡,他還寫了30多部著作,到世界各地遊歷講學。
重獲新生的經歷,還讓他對生活燃起了極大的熱情,任何時候都敢于嘗試新鮮事物。
67歲時,他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領到飛機駕照。
80歲時,他堅持挑戰高難度戶外運動,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直到90多歲,他仍然與各地的來訪者交談,每週親自回復一部分來信,幫人們答疑解惑。
許多人被他的經歷所打動,哈佛、斯坦福等名牌大學,也曾邀請他擔任教授。
知名的政治家,哲學家,甚至連教皇保羅二世都讀過他的書,還遠道而來拜訪他。
戰爭摧毀了他的生活,奪去了他的親人,他卻踩在苦難的廢墟上,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巴爾紮克說過這樣一句話:
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
艱難的境地,是生活的必修課,也是人生的修道場。
你能承受住多大的痛苦,就能配得上多大的成就。
面對重重考驗,落荒而逃,只會墜入無底深淵;
砥礪奮進,最終才能練就一身鎧甲。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著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花鳥蟲魚,尚且離不開大自然的磨礪;好的人生,更需要在艱難困苦中淬煉。
只有跌入過從未經歷過的谷底,才能登得上從未抵達過的巔峰。
當你面臨磨難、厄運和挫折時,就去看看《活出生命的意義》。
看看弗蘭克爾與命運搏鬥的堅韌,于險境求生的勇敢。
從他跌宕起伏的經歷中,你會明白:水到絕境是風景,人到絕境是重生。
那些幽暗的歲月,都會聚成照亮前路的光芒;那些戳心的傷疤,也會化作紀念勝利的徽章。
歷經風雨洗滌,穿越茫茫大霧,熬過難熬的每一刻,你的人生終會因為你的堅持,變得美好而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