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成為每個身處嘈雜生活之人的夢想。
工作的焦躁、生活的壓力、單調的日子,都會讓人產生想要逃離現實的沖動。
正如作家劉群所說「蕓蕓眾生,如同螻蟻,守著兩點一線的生活,守著銀行卡上的數字,一間屋子一張桌子,就圈養了我們的一生。
安穩的生活如同甜蜜的枷鎖,但人的內心也許更加向往的是流浪和自由。」
這是劉群探尋北美的目的,也是他寫作《北美客》這本書的目的。
01
無論多大年紀,
都可以活得年輕熱烈
泰戈爾曾說過:人生雖只有幾十年齡,但它決不是夢一般的幻滅,而是有著無窮可歌可頌的深長意義的。
生活中,我們總是畏懼年紀,尤其是隨著年紀增長,沒有了年少的勇敢和無畏,反而多了對生活的敷衍和懈怠。
但作者告訴我們:年輕的心,比什麼都重要。心態老了,想要再改變,就顯得非常艱難。
這也是他在旅途中的感受。
作者在哈佛學習期間,遇見了一位叫約翰司馬懿的老師。雖然對方已經是一個67歲的老頭,但是生活非常自律且豐富。
約翰司馬懿老師的人生清單是這樣的:每周堅持練瑜伽網球和健身;每年嘗試挑戰一個新的事物,如在波士頓大學教學;一年讀30本書;成為某協會的志愿者;幫助某基金會做宣傳。
此外,他目前還是一家醫藥咨詢公司的執行副總裁,還在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大學兩所大學任座客教授。
一個老人要做這麼多事情,讓作者頗為震撼。
無論多大年紀,都要保持對生活的熱情,有事做、有熱愛、有所期待。
最近,日本一位叫笹本恒子的奶奶火爆朋友圈。
她是日本第一位女攝影師。如今,已經年過百歲的她,依舊每天給不同的人拍照,記錄生活點滴。
她說:「我想做的事一大堆,哪有時間去想年紀的事……更何況它只是一個數字。」
不要在意老去的身體,任何年紀都是最好的時光。無論任何年齡,都要保持一顆年輕的心。
對生活充滿好奇、充滿活力,自信、熱誠地對待每一天,才是對待年紀的最好態度。
02
擁抱生活的不確定性,
是一種勇氣
生活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我們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也不知道付出的努力是否會有所回報。
有多少人,因為懼怕未來,就干脆躲在舒適的殼里;又有多少人,因為害怕危險和受傷,就不去接觸別人。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對未來的恐懼,來自潛意識的自我逃避。
其實,我們恐懼未來,懼怕不確定,不敢去面對、不敢去做出選擇,只是在逃避生活而已。
作者告訴我們:世界好不好,主要在于我們如何去看它。面對不確定的世界,我們要樂觀堅強。
作者在旅行途中就遇到這樣一位極其樂觀的老太太,也是作者的房東——瑪麗•安。
瑪麗•安已年近八十,獨自一人生活。幾年前,她遭遇了一場幾乎致命的交通事故。她的脖子折斷,好在沒有破壞主動脈,才保住了性命。
在康復期間,雖然行動不便,而且每天要吃大把的藥,但老太太非常樂觀。她依然每天努力經營愛彼迎房客業務,還出去做設計心理學培訓講座,晚上還在家做菜開派對。
作者表達了對她樂觀心態的敬佩,老太太卻笑著說:「我很幸運,我還可以工作呀!還可以身兼數職,對嗎?」
就像那句話說的「生活好不好,關鍵看你怎麼去看它。」
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唯有勇敢面對,才能活得坦然。
想到一個牙醫朋友,疫情期間,牙科診所被迫關閉,他只能暫時待業在家,收入全無。
但他沒有悲觀,而是坦然地去接納這件事,并且利用這段時間好好休息一下,正好拿出時間看書準備年底的執業醫師考試。
就像《阿甘正傳》里有句台詞: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會是什麼味道,那麼,盡量享受它吧。
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無法準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我們只能勇敢、樂觀地面對未來,這才是生活的智慧。
03
生活的出路,要靠自己去尋找
作者在書中寫道:「人生短暫,不做自己,去做別人,去隨波逐流,這買賣太不劃算了。」
生活中,我們可能有這樣的感受:
過著庸常的日子,抱怨連連,卻不知道如何改變;羨慕別人的生活,卻只是責怪命運不公,遲遲無法做出行動。
真正阻擋腳步的是自己。想要改變生活方式、想要改變環境,只能我們自己愿意做出改變。
就像作者劉群,曾任香港某報記者十年,后創辦地產廣告公司糊口。
做廣告公司很多年,他覺得生活毫無波瀾,每天服務客戶,看別人臉色,繁忙疲憊的生活,都讓他想要逃離。
于是,他不顧別人的反對,放下一切顧慮,聆聽內心的真實聲音,勇敢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作者在書中還提及的當代驚悚小說之王斯蒂芬·金,也是電影《刺激1995》原著小說的作者。
斯蒂芬·金童年經歷貧困,無意中看到生父寫的恐怖小說,他也開始嘗試小說創作,并向雜志投稿。
畢業后,他白天在一家汽車修理站工作,晚上繼續寫恐怖小說。最終,成為著名作家,并且改變了貧窮的狀況。
作者通過斯蒂芬·金的經歷告訴我們:救贖要靠自己,活著的意義,更要靠自己去尋找。
還有旅途中遇到的并不年輕的出租車司機,不甘于現狀,還在學習法律,打算深造后開一家屬于自己的事務所;
一個經營游船的船長,年輕時想要遠離城市的喧囂,不顧家人的反對,貸款買下了一艘船,如今過著自己想要過的生活。
生活的出路,要靠我們自己去尋找。如果覺得身處泥潭,那不如勇敢地做出行動,去改變現在的生活。
告別舒適區,才能徹底激發潛能,遇見更好的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
04
活著,就是生命的禮物
有句話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帶傷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被命運虧待,不是我們自甘墮落的理由。好好活著,才是對寶貴生命的尊重。
一如作者在旅途中遇到的各種帶著過往傷痛生活的人,他們每個人即便帶著傷痛,也依然在好好生活。
書中的派特,是一個在戰爭中留下嚴重心理創傷的老人。近十年來,他一直生活在大山里,經營一處不通電的客棧。帶客人去看碩大的火星,講他的傳奇故事。
還有蘋果公司聯合創辦人喬布斯,他小時候被生父生母拋棄,他一生都帶著童年的傷痛,卻把愛給了親妹妹,也給了自己熱愛的手機事業。
盡管生活有遺憾、有創傷、有悲痛,但這些人依舊選擇珍惜時光、好好生活。
就像作者說的:我們每天都能收到一件珍貴的時間禮物,那就是當醒來時,發現自己還活著。
每個人都會經歷苦難和傷痛。然而,生命只有一次,我們都要好好的活著。
記得前段時間,一個節目片段登上微博熱搜,視訊中的一位大爺,被網友稱為現實版《活著》中的主人公「福貴」。
這位大爺父母雙亡,大哥去世,妻兒早逝,只有患智力障礙的弟弟和一條十多年的老狗陪著他。
但即便被生活虧待,他也記得要活著、要往前看。
如今,多年過去,這位大爺過得很好,再婚,并且有了自己的孩子。
活著,就是生命的禮物。在每個時期全力以赴,活好每一個當下,就是活著的意義。
寫在最后
曾看到一句話:出去旅行,不是去看風景,而是去尋回自己——最本真的自己。
短暫的旅行,可以讓我們放下那個焦慮、猶豫、失落的自己,重新找到那個內心平靜、外表熱烈、勇敢堅定的自己。
在一次身體和心靈的放松之后,我們可能會發現,過去那些執著的東西,都沒有了意義;
也可能會發現,自己真的要做出改變,去做自己一直不敢嘗試的事情;
又或許,我們看到了別人生活的種種,對得不到的東西也釋然了。
擺脫世俗的束縛,完成一場精神充電,帶著滿滿的能量重新投入生活,這便是旅行對于劉群的意義,也是旅行對于你我的意義。
愿你我都可以在煩悶、枯燥的生活之余,時不時地來一場生活出逃,可能未必是真的出發,只是靜下來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問問自己到底要何去何從、要選擇何種生活。
愿我們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歷經滄桑,依舊守望初心,熱愛生活、忠于自己,活得熱烈、勇敢、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