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勝的根本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抓住事物的重點。
當一個人能在繁雜的事物中找到問題的根本核心時,才能省去許多力氣,在短暫的時間內達到目的。
就好像在作戰之中,條件是取勝的基礎,但是更重要的是條件背后的那個思維,也就是自己的頭腦。
生活就是戰場,對于人生來說,能否在生活中抓住自己能夠抓得住的條件,更精準無誤的利用這些條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
《孫子兵法》之中有一句話,叫做: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用兵作戰并不是說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武斷冒進,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敵情,取得眾人的信任和支持,這就足夠了。
每一場戰爭都有可利用的條件,跟每一種人生一樣,身邊都有可利用的力量,但是如果自己的思維并不具備發現力量,并且恰當使用力量的能力,必然不會有取勝的機會。
宇文泰是南北朝時期非常杰出的軍事家,也是改革家以及西魏統帥,在歷史上被稱為周文帝。
當時東魏有一個丞相叫高歡,他督導各路軍隊去討伐西魏,就派遣司徒高昂前去上洛,派遣大都督竇泰前去潼關,而高歡自己則率兵駐扎蒲坂,并且命人在河上搭建了三座浮橋,想要同時渡河。
就這樣,東魏兵分三路想要以口袋陣的形式企圖進攻西魏,而這時西魏的宇文泰就駐扎在廣陽。
他就召開軍事大會,說:「敵人在我軍三面都搭建了浮橋,他們一定是要渡河進攻,表面上是想牽制我們,而他的真實意圖只是想讓竇泰的軍隊能夠向西入侵罷了,高歡從起兵以來一直把竇泰當成先鋒部隊,而竇泰的手下大多也都是精兵良將,但是因為屢屢得勝而過于驕傲,如果我們這個時候忽略他這三方進攻的假象,直接去攻擊竇泰的部隊,一定可以擊敗他,到那個時候高歡自然會不戰而退。
」在這個時候,其他人都說:「高歡的軍隊離我們最近,而竇泰卻離我們最遠,如果失誤了,到時候后悔都來不及,我們不如分兵防守。」
宇文泰聽了就說:「高歡曾經兩次攻打我軍,我們都只是采取防守之策,并沒有進攻,這一次也是如此,高歡一定會以為我們當縮頭烏龜不敢迎戰,所以才會大規模派兵前來,這個時候他存在的就是僥幸輕敵的心理,如果趁此機會偷襲,我們怎麼會不勝利呢?不出五天,我一定可以活捉竇泰。」
就這樣,宇文泰表面揚言死守不出,以保護隴右地區,但是暗地里卻率兵朝東進發,直指竇泰的軍隊。
當竇泰聽說宇文泰軍隊到來之后,倉促之間應戰,但是因為準備不夠充分被宇文泰的軍隊打的潰不成軍,而竇泰本人也因死傷殆盡而舉刀自盡。
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小關之戰,也是宇文泰一生之中打得最精彩的一次戰爭,而這一次的戰爭充分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從在戰斗決策的過程中,能夠避實就虛,出其不意,抓住事物的根本關鍵,哪怕雙方的實力相當,也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打一次非常有把握的勝仗。
所以說,輸贏的根本不光取決于自己擁有的優勢條件有多少,更在于條件背后自己的那顆頭腦,能否恰當的運用條件。
就像《孫子兵法》說: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
取勝的根本在于自己能夠有效且正確的利用條件,首先保證自己能夠立于不敗之地,避免被對方占據主動權,將制高點掌握在手中的時候,然后伺機而行,一旦對方有機可乘的時候就發起進攻,這就是取勝的根本。
所以說具備充足的條件是一個基礎,最重要的是具備利用條件的思維。
除此之外,還要做到足夠果斷,有魄力,很多人做事經常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被情緒左右了自己做事的決心,最后導致內心的信念被情緒沖擊的搖搖欲墜,而一個人只有突破了這些繁雜的問題,以魄力當道才能夠更好的達到目的。
就像宇文泰一樣,當他提出攻打竇泰的策略時,很多部下都在反對,但是他依然選擇堅守自己的信念,用出其不意的策略達到了目的,這就是智慧與魄力共同的體現。
每個人身邊都有許多可利用的有利條件,如果不能在自身的領域塑造相對可觀的成就,根本原因就是在于自己固守死板,抓不住現象背后的問題根源。
如果生活是你的對手,想要取勝于生活,那就要在不被生活打敗的基礎上,找到身邊可利用的優勢,這樣的人生才會「有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