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壓力山大,人情復雜的年代,每個人都越活越孤獨,愈發不喜歡跟外人往來。
年輕的江湖小白,由于沒有什麼江湖經驗,不懂得人心險惡,所以他們都比較喜歡合群,參與到不同的圈子當中。
隨著經歷和閱歷的增加,那人們對于世道人心的認知,就會愈發深刻,不僅不喜歡跟外人往來,也不喜歡跟身邊的親戚、兄弟姐妹往來。
對于親戚、兄弟姐妹,不同觀念的人,態度都不太一樣。有些人觀念傳統,認為一定要跟親戚、兄弟姐妹搞好關系。
而有些人性情淡漠,看透了人心的真相,那他們就不會特別熱情,反而會越活越真實,越活越「無情」。這種無情,不過是歲月帶給人的改變罷了。
一個人,遠離親戚,不跟兄弟姐妹往來,我想,有這幾個追求。
一、不愿叨擾別人,也不愿別人叨擾自己。
人在江湖,每個人都需要接觸到是非,但每個人都無法避免是非。可以這麼說,越是有江湖經歷的人,越希望遠離人是人非。
跟外人相處得多了,就會覺得沒意思,因為人與人之間都在「逢場作戲」。如今,跟親戚、兄弟姐妹相處得多了,也是如此,沒啥真情。
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每個人所遇到的事兒也越來越多,這就導致了人們會「精簡」自己的人際關系,不想跟其他人有太多的往來。
現代人都有這麼一種心態,不愿意打擾別人,也不愿意別人打擾自己,大家各過各的生活,相互尊重,減少聯系就好。
更何況,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都情愿留在家中刷手機、睡覺,也不想登門拜訪別人。這就說明了一點,如今的人,社交心態都發生了變化。
做個獨處的人,安安靜靜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大家互不干擾。我想,這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二、避免出現「利益」上的爭執。
俗話說:「兄弟不共財,姐妹少往來。」
兄弟之間,還是不要談及家產和錢財,姐妹之間,不妨少點往來。這樣,才能更好地維系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
都是一個家族的親戚、兄弟姐妹,為什麼不能談及錢財呢?因為錢財這種東西,是讓關系破裂的源頭。涉及到利益,人性就會變得扭曲起來。
一家有三兄弟,父母有90萬,就給這三人各分了30萬。
對于這種公平的做法,這三兄弟絕對不會服氣,總有人覺得自己應該獲得更多。減少往來,還能減少矛盾。一旦往來的次數變多了,那利益的爭執,就會讓這三兄弟反目成仇,關系處得比外人還要不如。
跟外人談利益,還能在商言商,不談感情。而跟親戚、兄弟姐妹談利益,再搭配上血緣感情,那關系就變得復雜起來了。人與人之間靠得太近,就是一場劫難。
三、父母走后,維系明面上的關系。
父母在,跟親戚的關系不會差到哪里去,因為每一方都需要給長輩面子。長輩,就是維系家族親緣關系的橋梁。
隨著父母一代的老去,我們跟親戚、兄弟姐妹的關系,就會變得糟糕起來。缺乏維系關系的橋梁,就算雙方再親,也都會形同陌路人。
在父母離開之后,如何才能維系跟親戚、兄弟姐妹的關系呢?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持適當的距離,平時少往來,逢年過節的時候才熱情一點。
更何況,如今很多人都跑到了大城市打拼,很少人會留在農村老家,那人們跟親戚、兄弟姐妹的關系就會愈發疏遠。
在工作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了新的關系圈子,那層次和觀念方面,就會發生變化。如此,跟老家的親戚格格不入,也很正常。
我們跟親戚之間,就像是兩只長滿刺的刺猬,靠近了,就會互相傷害,所以還是疏遠點好。
四、人情歸人情,生活要分明。
在人情社會,最難搞的,就是這「人情」二字。對于人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江湖的矛盾特別多。
你的人情觀念是,人與人之間,最好不要相互占便宜。他的人情觀念是,人與人之間,要看在感情的份上,相互幫助,能出錢的出錢,能出力的出力。
你跟他在一起相處,那觀念上就會產生沖突。要知道,觀念的沖突,比口頭上的沖突更可怕。
口頭上有沖突,最多罵幾句就算了。而觀念上有沖突,那就不是罵幾句的問題了,而是「不死不休」的問題了。
很喜歡這麼一句話,放下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命運。別人有什麼言行舉止,我們不妨尊重。至于生活,還是要分明點好。
人情歸人情,生活要分明。保持距離,矛盾才能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