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俗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這句話是抱有懷疑態度的,覺得這句話是騙人的。因為大家都覺得自己很苦,但卻沒有成為人上人。而那些人上人呢,感覺反而并沒有吃多少苦。
看看那些官二代,富二代,沒有吃什麼苦呀,可人家就能仗著父輩的靠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過得滋潤得不得了。而我們普通人呢,朝九晚五,辛勤工作,每天忙碌奔波,卻掙不了幾個錢,能夠養家糊口就不錯了,哪有可能成為人上人呢?
再說農民和民工,那就更辛苦了,干的都是最苦、最累、最臟、最賣力氣的活兒,可誰見過農民和民工,因此而成為人上人呢?
難道這句話說錯了嗎?
這句話沒錯,只是我們理解錯了。這里的「苦」,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苦,不是說辛勤工作、干苦力活這種苦,這種苦,誰都能吃。
有的人之所以吃不了這些苦,那是因為還沒有被生活逼到那個份上,真到了飯都吃不上的時候,這點苦就不算什麼了。這句話里的吃苦,用佛家的話講,就是六度萬行中的忍辱,其實包括下面這四種苦,能夠吃得了這些苦,才有可能成為人上人。
一、腦力的苦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個人學習很用功,很努力,但不會獨立思考,那他也不會有什麼成就。因為那都是記問之學,只要用點功,記性不太差,誰都可以做到。
書是死的,人是活的,必須勤于思考,真正用心,才能讀出書中的味道,才能真正學到東西。同一班的學生,大家一起上課聽課,為什麼會有很大的差距呢,就是因為在思考和用心上不同。
二、忍耐的苦
不管是自然環境的苦,還是生活環境的苦,都要學會忍耐,不斷地磨煉自己,才能強大自己的身心。在困苦的時候,最能考驗一個人的毅力和信心。孔子說過:「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在貧困潦倒的時候,君子能夠堅守道德和原則的底線,而小人呢,就忍耐不住了,就會放棄一切原則和底線,開始胡作非為了。
三、寂寞的苦
人在習慣忙忙碌碌、人前人后以后,如果讓下閑下來一段時間,沒有人搭理他了,他反而會受不了,會覺得寂寞和孤獨,會覺得百無聊賴,無事可做,對他們來說,這也是一種苦。
這就是因為人心的浮躁,精神的空虛,本來這是一種清福,應該是一種享受,但他卻覺得是苦,是寂寞和孤獨。
四、尊嚴的苦
每個人都有自尊,都愛面子,尤其是我們中國人,「士可殺不可辱」,寧可連命都不要了,也受不了半點人格上的侮辱。
但一個人身居低位的時候,總有求人辦事的時候,如果不肯彎下腰來,說句好話,事怎麼能辦成呢?如果一點委屈也不能受,睚眥必報,那很快就會遭來災禍,何談日后的發達的呢?當年的韓信,如果不能忍受胯下之辱,又怎麼會有後來的作為呢?
所以人們經常說「死愛面子活受罪」,有時候不要面子,才能獲得最大的面子,適當地降低一下自己的尊嚴,謙卑低調一些,才會迎來更多的尊重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