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家中有親人過世,這是非常悲痛的時刻,也是改變家庭格局的時刻。
我們想盡辦法,讓家庭保持原有的樣子,但是時間卻一點一點地流逝,一切都在變。
如果父母走了五年以上,時間消磨的痕跡,就特別明顯。
關于人生,我們會發現以下幾個真相。
01
我們不再「責怪父母」,也會慢慢忘記父母。
很多家庭,在父母過世的幾天里,兄弟姐妹會一起算賬,把遺產進行分配。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獲利,因此爭執的可能性很大。
若是父母偏心,大家的心里都不服氣,那麼爭吵的聲音就更大了。更可怕的是,有的父母,早就把財產轉移給某一個子女了。
也有一部分家庭,在父母很老的時候,需要照顧了,就開始吵鬧。個個都不想承擔贍養的責任,都有不贍養的理由。
對于父母的一些做法,子女也是耿耿于懷的,說起來就咬牙切齒。
作家李碧華說:「權位、生死、愛恨、名利那麼壯大,時間卻消磨它。」
當我們慢慢擺脫失去父母的痛苦時,也漸漸淡忘父母的樣子,放下父母做過的一切。
生死,把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拉開了距離。久而久之,也會有距離產生美的道理。哪有人,總是和先輩斤斤計較呢?既往不咎罷了。
當有一天,談起父母的好或者壞,你非常坦然,那是忘記的跡象。
02
兄弟姐妹漸漸走散,有些陌生感。
父母走了,兄弟姐妹就是最親的人。這是很多人知道的道理。
可是父母走了多年,兄弟姐妹也在不同的地方謀生,或者跟隨子孫外出定居。空間的距離,導致大家無法常常相聚。
在某些宴席上,大家會碰個面,扯幾句,但是彼此會有一種陌生感。
總有一些人,變化很快,讓人難以置信。習慣、性格、格局、模樣,都在改變。
曾經不喜歡說話的人,忽然就嘮嘮叨叨,一開口就令人難受;曾經矯健的人,忽然就蹣跚了,滿頭白發,需要人照顧了。可怕的是,大家的三觀越發不一樣,聊不到一塊。
也沒有什麼共同利益了,沒有什麼好爭執的。因此感情變得平淡如水。
原來,過去的我們,吵吵鬧鬧,帶著怨氣,也是一種情愫。這些都沒有了,情愫也不見了,到頭來感情也消散了。
03
自己很老了,是擋在子女和死亡之間的簾子。
《百年孤獨》中說:「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簾子,你和死亡好像隔著什麼,沒有什麼感受,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直面這些東西......」
讀小說的時候,不覺得以上這句話有多難受。
但是父母真的走了,也看到自己白發蒼蒼的樣子,就感慨頗多了。
是的,家庭也有一根無形的接力棒。父母過世了,接力棒就放到了我們的手里。
我們很老了,子女也到了中老年的時期。能夠健健康康活著,就不錯了。要是病倒了,生死的感悟就更強烈了。
曾經我們安慰父母,生病了,要堅強,要配合治療,身體還是能恢復的。
現在,子女安慰我們,生病了,不可怕,現在醫療條件好,總是有辦法好起來的。
曾經,我們想辦法讓父母走得體面一些,不要被折磨得太厲害。
現在,子女也在想辦法,讓我們變老得從容一些,不要生活得太糟糕。
曾經,父母看到我們吵吵鬧鬧,就嘆息,認為家庭要衰敗了。
現在,我們不忍心看到子女吵吵鬧鬧,真的希望把矛盾都帶到棺材里去。
到頭來,我們也在重復父母走過的「老路」。并且一代一代地走下去。把活的希望,留給子女,不都是這樣麼?
04
沒有父母的家鄉,你再回去就是「客人」。
唐朝時,賀知章告老還鄉。
剛剛到村口,就被孩子們攔住了: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父母走了多年,我們也告別家鄉多年。家鄉的變化很大,有人來,有人離開,還有人一去不回。
後來出生的孩子,幾歲了,但是一次都沒有看過你。因而,你這位老鄰居,孩子們是不知道的。
或許你也想過,回老家養老。但是父母不在了,你這樣的念頭,也多半會放棄。老家的生活習慣,條件等,你不會很滿意。
更重要的是,老家的房子,不一定會歸你。田地,你也管不了。
我們一步一步和家鄉剝離。再次回鄉,到誰家,都是做客。
如果父母的房子,歸了某個兄弟,你繼續外出。那麼你回到父母的房子里,也是兄弟家的客人,真的好扎心。
也有人把父母的老房子賣了,徹底斷了和家鄉的聯系。這一點,在小城市里特別明顯。畢竟,小城里的商品房,還能賣幾個錢。
走到房門口,但是你所有的鑰匙,都打不開房門。落得一聲嘆息。
05
小時候,我們以為父母是萬能的,總相信,父愛如山,母愛如水。
當我們很老了,才知道山會崩塌,水會斷流。
再往后,在山崩塌的地方,又有新的生命冒出來,在水斷流的地方,又有新的泉眼。
就像被火燒的大地,一陣春風過后,野草冒出來了,還有樹的種子在發芽。大地恢復了欣欣向榮的樣子,但是此大地,非彼大地。
生命就是一場輪回,家庭也是,人生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