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上一個16歲女孩麥琪未婚先孕,生下的孩子被送到了孤兒院。
被拋棄的嬰兒艾洛蒂開始了凄苦的前半生,麥琪開始了尋找孩子漫長艱辛的路程。幸運的是,她們最終得以大團圓。
這就是《帶我回家》這本書講述的故事。
有豆瓣網友評價道:「年過30,不愿看太悲傷的結局。既然人生已經如此充滿荊棘,太多的路已然無法回轉,就在這本書里尋找一絲慰藉吧。你未曾堅持到底的路,這世上總有人到達。」
這本書的作者是喬安娜·古德曼,她筆下的女性作品,真實生動,引人深思。
書中兩代女性是怎樣成長,最終找到彼此的?其實,答案就在她們自己身上。
書的封面說:「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被愛的證據。」
其實,愛的能力首先來自自己。
人生總有很多苦,自己才是治愈的關鍵,如果注定有九九八十一難,唯有自己才能渡過命運的長河。
找到自己,也就找到了回家的方向。
心存希望,不輕言放棄
心理學家弗蘭克爾·維多曾在納粹集中營遭受過非人的待遇,靠著樂觀的天性和對自己未竟事業的希望,他幸存下來。
他根據自己的經歷寫出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中有句話:
「苦難本身毫無意義,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對苦難的反應賦予其意義。」
《帶我回家》中的艾洛蒂作為一個非婚生子,從出生就注定了一生坎坷。
別的孩子是「眾星捧月」,艾洛蒂卻是孤兒院嬤嬤口中的「戴罪之身」。
不管別人怎麼說,艾洛蒂一直相信媽媽回來找她。她最喜歡畫畫,畫面上永遠是媽媽牽著自己。
在孤兒院還能上課的艾洛蒂,之后被送到了瘋人院,不到10歲的她成了照顧精神病人的護工。
瘋人院的修女每天給艾洛蒂吃精神類藥物,使她整日昏沉,除了在皮鞭下干活,其他的都無法思考。
修女們一遍遍說艾洛蒂是瘋子,艾洛蒂卻在心里反駁,自己不是瘋子。
長大后,機緣巧合之下,艾洛蒂離開了瘋人院,步入社會。即使過得再困頓,她也在堅持尋找母親,工作之余,她將自己的過往經歷發表在報紙上,希望有一天能被母親看到。
艾洛蒂從沒放棄過對自己和未來的希望,她就像野草一樣,頑強地生存著,母親就是黑暗中的一點光。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說:
「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者實現。」
我們大多數人,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有的多,有的少。趟過逆境,說不定就是希望。
如果奮力朝希望前進,說不定能實現,但前提是一定要試一試才行。
作家史鐵生在21歲那個「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30歲患腎病,47歲確診尿毒癥, 他說:「我的工作是生病,業余時間是寫作。」
半輩子都在輪椅上,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他,曾給盲童寫過一封信:
「很難說,健全人就一定比我們活得容易,因為痛苦和痛苦是不能比出大小的,就像幸福和幸福也比不出大小一樣。痛苦和幸福都沒有一個客觀標準,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誰能保持不屈的勇氣,誰就能更多地感受到幸福。」
笑也是一天,哭也是一天。
與其活在悲切的自怨自艾中,不如甩掉思想包袱,努力生活,幸福要靠自己爭取。
三毛說:
「你并沒有被嫌棄。沒有人在世界上能夠「棄」你,除非你自己自暴自棄。因為我們是屬于自己的,并不是屬于他人。」
無論何時,心存希望,不輕言放棄,才可能真的有希望。
不斷成長,活出自己
艾洛蒂的媽媽麥琪,年少無知時偷嘗禁果,之后被迫與戀人分開,卻又慘遭姨夫侵犯。懷孕后的她不知所措,只能任憑父母安排,與孩子分開。
多年來,麥琪始終記掛著那個丟失的孩子,最終她不顧家人的反對,踏上尋找孩子的旅途。
失去經濟來源,她就靠自己的文學天賦和通曉英法兩國語言的能力,從事翻譯文學工作。
奮斗中她終于明白,只有自己的腳,才能讓自己堅定地站在大地上。
歷經千辛萬苦,麥琪輾轉找到了孤兒院和瘋人院,卻被告知丟失的孩子已經不在人世,但冥冥之中,她感覺到、或者說相信自己的孩子還活著。
面對他人的好心勸說,麥琪沒有完全聽從,而是堅持自己的選擇,繼續尋找丟失的女兒。
從此,她不再依賴他人,靠自己在社會謀生,開始走自己的路。
心理學「韋奇定律」說:
社會多元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但難免會因為別人的影響發生改變。
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歡,也不可能喜歡所有人,所以,遵從自己的內心,做好自己最重要。
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事需要做出選擇,這時身邊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如果自己內心不夠強大,自身也不夠獨立,很容易被別人左右。
梅耶·馬斯克是「硅谷鋼鐵俠」特斯拉創辦人埃隆·馬斯克的母親。她一生坎坷卻精彩,年輕時遭遇家暴,而當地法律不保護女性,她也沒有工作。
忍了9年后,她帶著三個孩子成了單親媽媽。
為了生存和撫養孩子,梅耶一天打多份工,是模特,也是營養師、講師。
在她的不斷努力下,一家人的生活開始變好,三個孩子也成了各自領域的傳奇人物。
不管日子窘迫還是富裕,梅耶都沒忘記成長。她考研、讀博,堅持自己的模特事業,69歲,她的海報占據了美國時代廣場的四個廣告位。
她在自傳《人生由我》里說:
「十五歲時,有人告訴我,我的模特生涯會在十八歲終結,但我卻在七十一歲時到達了事業的巔峰。我從中學到的是,你永遠可以制訂另一個更好的計劃。當然,領悟這些道理需要花很長時間,而且我現在仍在學習!」
不管我們多大年紀,處在何種境地,都需要不斷成長。
只有活成自己的人,才能完成想做的事情。
讓自己成為一束光,既能找到愛,也能讓愛靠近自己。
找到自己,找到歸屬
麥琪對女兒的執著,感動了身邊很多原先不理解她的人,大家都幫忙助力尋找。
艾洛蒂通過發布自己的故事,認識了一名記者,記者告訴她,報紙上曾刊登過尋人啟事。
憑借這份啟事,失散多年的母女二人終于重聚。
艾洛蒂和麥琪中,只要有一個人放棄了希望,可能都會與彼此再無交集。
幸運的是,她們都在不斷尋找,尋找著愛,尋找著對方。
最重要的是,在尋找的過程中,她們從沒有放棄努力,放棄提升和歷練自己。
哲學家赫爾曼·黑塞說:
「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然后在生命中堅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找到自己,靠的是不斷的磨煉。
1.多讀書學習
艾洛蒂是不幸的,因為她從小在孤兒院和瘋人院長大。
萬幸的是,在孤兒院,她抓住了僅有的幾年讀書時光,漸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并愈加堅定,她堅信,媽媽對自己的愛從沒消失。
艾洛蒂清楚自己缺少教育導致的「無知」,當她走出瘋人院,發現一切都是如此陌生時,她開始艱難地學習新知識,終于靠自己找到了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
蔣方舟說:「多讀點書,要不然你的三觀是由你的親朋好友決定的。」
讀書,能教會我們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文字是神奇的,它在我們的筆下,任意揮灑,流淌的是每個人心中所思。
讀書,更是輔佐生活的工具,能讓我們安身立命。
就像白巖松說的:
「我們讀所有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
2.要獨立自主
麥琪從一個自小在父母羽翼下長大的孩子,變成一位獨自尋找女兒的母親,靠的是自己具備的獨立本領。
麥琪一開始在內衣店做銷售,業績優秀。被迫辭職后,她轉而潛心翻譯文學,既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又能滿足經濟來源。
讀書讓人精神獨立,工作讓人經濟獨立。唯有獨立,才能自主。唯有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才能找到心的歸屬,找到失散的愛。
《瓦爾登湖》中有這樣的話:
「時間決定你會在生命里遇見誰,你的心決定你要誰出現在你生命里,而你的行為決定最后誰能留下。」
找到自己,才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
《平凡的世界》中說:
「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和奮斗;而不論其結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總不枉在這世界上活了一場。」
活著本就不易,何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好好活著?
即使遭遇再多,也是人生的一種經歷。
斯托夫人《湯姆叔叔的小屋》說:
「最長的路也有盡頭,最黑暗的夜晚也會迎接清晨。」
只要我們自己迎著光,撐起雙槳,即使浪再大,慢慢前行,總能渡過,找到心的歸屬,找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