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樣一條格言:「在孩子和母親之間,母親始終是一只超載的輪船,任憑風吹浪打,歷經千辛萬苦也心甘情愿。」
似乎,父母幫助子女,就要「拼盡全力」,并且不求任何回報。
可是父母會變老,不是一直很厲害。當父母到了茍延殘喘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一無所有,完全靠子女來贍養,恐怕生活會很難。
真正有遠見的家庭,總會在父母養老的事情上,留下退路。
作為老人,也應該明白「無規矩、不成方圓」,維護自己的養老權益,在幫助子女的時候,應該立下規矩,避免家庭矛盾,滋長家庭的歪風陋習。
01
幫忙帶娃,不是全是老人的事情,需要兩代人一起努力。
老人幫忙帶娃,這是很常見的事情。
也有一些農村家庭,子女外出打工了,孫輩和老人在留守。只有逢年過節,才有幾代人團圓的畫面。
作為農民,老人每天都要干農活,一畝三分地不能荒蕪了。要是子女不寄錢回家,老人的擔子就更重了——養活自己都不容易,養活孫輩就更不容易了。
在城里,老人把孩子的日常生活都管了,還要接送孩子上學放學。反正老人已經退休了,閑著也無聊,還不如跟著孩子走一走。
俗話說:「三歲一代溝。」
老人和孩子之間,不知道有多強烈的代溝。若是父母不以身作則,就是任由老人溺愛孩子,或者放任孩子的成長和學習。
「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不是老人的責任。同時,父母要善待老人,而不是把老人當成「應該帶娃」的人,更不要把「帶娃」和「贍養」捆綁在一起,逼著老人帶娃。
02
幫忙投資,需要大家明算賬,不能單獨把錢給某一個子女。
老祖宗留下一句話:「以德遺后者昌,以財遺后者亡。」
古往今來,不建議老人留大量的錢財給子孫。
可是,子女要投資興業,老人怎麼能袖手旁觀呢?尤其是子女遇到投資難題的時候,老人應該出點錢,把存款取出來。
對于有幾個子女的家庭來說,把錢財給了某一個子女,這是很偏心的事情,會引起其他子女的不滿。
因而在投資之前,老人應該和所有的子女溝通,并且說明自己的錢,給了誰。錢作為資本,是「借」,而不是送。
若是老人有足夠多的存款,不要子女 還錢,也要得到大家的同意。錢的來龍去脈,應該說得清楚。
當然,作為投資方,老人還可以享受分紅等。也算是為大家庭,積累了一份財產。雖然留下來,還是會回到子孫身上,但是意義不一樣,關鍵是促進了家庭和睦。
03
幫忙居住,是父母給予子女的退路,不是子女在父母家啃老的理由。
父母的家門,總是敞開的,子女累了,可以隨時回到家,好好休息。
也有一些子女,暫時買不起房子,在父母家居住,享受父母做的飯菜,也省去了房租等費用。
古人說:「樹大要分丫,家大要分家。」
分家了,家庭就開枝散葉了,能夠變成一個「大家族」。
老鷹把子女養大了,就會打破懸崖上的老巢,讓子女都飛起來,去尋找可以立身的地方。從此,大家就各自安好了。
狐貍把成年的子女,送出門外,不管子女如何「哭泣」,也不會「開門」。小狐貍漸漸明白,以后的路,一切靠自己了。
人比動物能干一些,有智慧,有手腳,哪能一直啃老呢?哪怕在父母家長住,也要給生活費,要承擔起孝順的任務。
04
幫忙成婚,不是老人的義務,而是留給女婿、兒媳的一份人情。
結婚,真的不是父母的事情。
想一想,包辦婚姻已經取消了,包辦彩禮,同樣取消了。父母只是竭盡所能,給子女的婚姻,鋪一條路。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能力買房買車,還支付幾十萬彩禮錢。
想一想,要是有三個子女,父母就要買三套房、三台車,給百萬彩禮,這是父母能夠做到的嗎?
作為老人,在子女結婚的時候,做了很多事情,這是一份人情,體現了老人和女婿、兒媳之間的情感互動。
讓「外來的人」,感受到家人之間的團結友愛。
當子女怨恨父母不承包「婚姻開銷」的時候,其實是自己無能的表現。感謝父母的幫忙,才是好的家風,是應有之義。
我的伯父,為了促成兒子的婚姻,貸款十萬。
兒子結婚之后,伯父把貸款的手續,交給兒子:「以后,這筆錢,需要你還。」
兒子一開始不太理解,但是若干年之后,兒子勤勞致富,夫妻很恩愛,才開始感謝伯父的「狠心教育」。
詩人勞倫斯說過:「你將擁有的家庭,比你出身的那個家庭重要。」
是的,父母薄待了子女的婚姻,是讓子女去建設屬于自己的小家庭,不沉浸在原生家庭里。
05
俗話說:「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很多老人,心中有怨氣,但是不敢說出來,導致自己很難受。若是怨氣爆發了,又會傷害到幾代人的情感。
對于關愛,本是有規矩的,也想到了什麼,就應該大大方方說出來,不要一家人,也玩「躲貓貓」游戲。
宋代宰相呂蒙正說過:「規矩備具,而能出于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于規矩之外。」
把規矩講好了,再去做什麼,就不會亂了方寸,有了麻煩,也能迎刃而解。
讓子孫興旺,是父母的一片心,但是不要把父母當成無所不能的神。
有多少父母,七八十歲了,還在種地、挑土、搬磚,能管好自己,就是對子女最大的幫助了。
年輕人,父母養我們長大,就是莫大的恩情,還苛求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