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徐志摩從劍橋講學回國,他身心俱疲地走進上海福熙路的家中。
眼前的景象讓他目瞪口呆!
他的愛妻陸小曼和她所謂的男朋友翁瑞午躺在床上,你一口我一口地抽著大煙。房間里煙霧繚繞。
徐志摩幾近崩潰,他卻沒有發火,而是略帶哭腔地說:
「小曼,我愛你,我深深地愛著你。我勸你戒掉大煙,你看你現在瘦成什麼樣了?」
陸小曼和翁瑞午
徐志摩話音剛落,陸小曼就向他扔來了一桿大煙槍,將她的眼鏡擊得粉碎。
沒想到他掏心窩的一番表白,換來的是陸小曼的大發雷霆。
深受屈辱的徐志摩拎起箱子,轉身就走。
為了省錢,他搭乘了一架免費飛機。
結果當晚,飛機失事,他的身體被燒焦,他的生命定格在了三十四歲。
不過,他離世前去了英國劍橋,他寫下那首膾炙人口的《再別康橋》。
有人說他這首詩是寫給林徽因的,其實并不是,而是另有深意。
徐志摩18歲那年,在父母的包辦下,與小自己3歲的張幼儀結為夫妻。
結婚后,掀開蓋頭的一瞬間,徐志摩的臉色就變了,他冷冷地看著張幼儀。
新婚第一天,他便與張幼儀開始了冷(ㄆㄨˋ)力。
他伸著腿曬太陽,張幼儀坐在他身邊縫補衣物,想跟他說搭訕。他寧愿與下人聊天,也不跟張幼儀說話。
婚后不久,他便要去國外留學。
父母說什麼也不同意,要求他必須完成生兒育女的大事后,再出去學習。
孰不知,徐父母用媳婦拴住兒子的心無望的情況下,又想用孫子來拴住他的心。
1918年,徐志摩和張幼儀的大兒子徐積鍇出生了,全家上下皆大歡喜。
徐志摩卻連抱都沒有抱孩子,就搭上了去往美國的船。
出國后,他起先在美國學習政治和文學,后來他又轉到英國。
他也零零散散給家里寫信。信中不是問父母安,就是問兒子,從來不問張幼儀。
一天,他在父母和張幼儀哥哥的施加的壓力下,才將張幼儀接到了英國。
張幼儀到英國后,他仍然是一如既往的冷淡。
自己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從不理會張幼儀的(ㄙˇ)活。
不問她會不會英語,出門買菜會不會不方便。
遠離家鄉是不是習慣。他不聞不問,像一個永遠也叫不醒的裝睡人。
一天,張幼儀再次懷孕,她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徐志摩。沒想到徐志摩二話沒說,就命她去將孩子拿掉。
她故意示弱說:「聽說拿胎會(ㄙˇ)人的。」
徐志摩卻無關痛癢地說: 「坐火車還有(ㄙˇ)人的呢?難道怕(ㄙˇ)就沒人坐了。」
張幼儀不肯拿掉,徐志摩便將她一個人扔在人生地下熟的英國。
眼看肚子越來越大,徐志摩又消失不露面,張幼儀不得已便去投奔在德國的哥哥。
1922年,張幼儀剛生產完,徐志摩就迫不及待地拿著一紙失婚協議書去找她。
云淡風輕地讓她在協議書上簽字。
張幼儀沒有哭,沒有鬧,心灰意冷地看著徐志摩,在協議書上簽了字。
而徐志摩卻高興得不能自制,他嘴里不停地念叨著:「太好了。」 還深深地握住了張幼儀的手,表示感謝。
于是他成了中國近代第一個失婚的男人。
為了阻止徐志摩失婚,梁啟超曾給他寫了一封非常懇切的信:
愛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并警告他,天下沒有圓滿的事情,如果一意孤行的話,必將受到挫折。
但是老師這種理性的說法,徐志摩根本就無法接受。
回信中,徐志摩給梁啟超寫道:
「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的影視形象
徐志摩抱著赴湯蹈火的決心,去追求他所謂的自由戀愛。
不久,徐志摩拿著失婚協議書,去找自己的女神林徽因。
令他痛心的是,林徽因居然失蹤了。
他在朋友那里聽聞林徽因回了國,他趕緊收拾好行李,連在劍橋的學歷和學位都不要了,一路追回了國。
回國后,他多次登門拜訪林徽宅,卻都被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拒之門外。
并且,此時,徐志摩得知, 林徽因居然已經與他的恩師的兒子梁思成訂了婚。
對于林徽因的這個選擇,一直以來備受爭議。
有人說: 林徽因跟她自己的成長有關,她的父親當初因為第三者插足,拋棄了母親。導致母親的生活過得很苦,她不想做第三者。
還有人說: 徐志摩太浪漫了,他追求的虛幻愛情,林徽因感受不到安全感。
直到晚年時,林徽因坦白說: 她隱約覺得,徐志摩并不了解她。
也許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輕易得到的便不懂得珍惜。
徐志摩真正追求的并非理想伴侶,而是一個虛擬的人物。
徐志摩被拒絕了,他失戀了。此時的他只能用筆來發泄內心的不快。
而這時,他也進入了創作的[高·潮]。無論是詩歌,還是主題,他都在與過去劃清界限。
1922年,11月6日至8日,他在《新浙報》上連發三篇文章,內容轟動整個中國。
其中有一篇居然是寫給張幼儀的失婚詩,名叫《筆解煩惱結——送幼儀》。
這是徐志摩寫給張幼儀唯一的一首詩,詩里說: 莫焦急,萬事在人為,只消耐心,共解煩惱結。
這首詩不知道張幼儀看到后作何感想,許是出于愧疚,這首失婚詩的主要內容是勸慰張幼儀:
不要難過,要一笑而過。因為我離開你,是為了你好。
老實説,這詩怎麽看都很靠背。
此時遠在德國的張幼儀正在進行著她的單親媽媽逆襲之路。
她在朋友的引薦下,進入德國裴斯達洛奇學院讀幼師課程。
她一邊上學一邊照顧孩子,一個單親母親,在異國他鄉拼博。
這樣的經歷,說給別人就是勵志故事,但是對于自己,卻是一番削骨銼肉。
她因產后沒人照顧,身體虛弱,早早地放棄了給孩子母乳喂養。
買不起新鮮牛奶,孩子染上了寄生蟲。后來離開了她。 個中艱辛,只有張幼儀一個人能夠體會。
她白天,晚上捧著孩子的照片哭,最后連哭都哭不出聲了。
徐志摩與張幼儀在劍橋時的合影
在孩子夭折一周后,徐志摩來到了德國。
此時的他稱要帶張幼儀散散心,實際上是來躲避在國內的惹的事。
她的百依百順,讓他總誤認為,她為他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
此時的徐志摩又戀愛了,他的戀愛對象是京城名媛,當紅交際花陸小曼。
當然愛上一個漂亮的名媛本沒有什麼錯。 只是陸小曼卻是個有夫之婦。
如果說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間的愛情是「驚世駭俗」。那他與陸小曼之間的愛情就是離經叛道。
陸小曼的丈夫王賡,畢業于美國西點軍校,是位陸軍上校,時任哈爾濱市警察局局長。
最為重要的是,他是徐志摩的好友,兩人曾同為梁啟超的弟子,惺惺相惜。
王賡因工作太忙,沒有時間陪伴妻子。
他又不希望妻子與那些交際場上的人來往過密,于是就拜托徐志摩陪陸小曼聊天。
他想兩個喜歡文藝的人,應該有很多共同語言聊。 況且,王賡也很佩服徐志摩的學識。
沒想到兩人一來二去,陸小曼的自由灑脫,浪漫活潑,讓徐志摩把持不住。
他認為這就是他一直苦苦追尋的「新女性」。
俗話說:「朋友妻不可欺。」
徐志摩和朋友的妻子發展為戀人,王賡得知后惱怒不已,他幾次揚言要(ㄕㄚ)了徐志摩。
周圍人建議徐志摩去歐洲避避風頭,恰巧彼得離世。徐志摩也就有了合理的理由。
徐志摩來到張幼儀這兒,一躲就是五個月。五個月后的一天,徐志摩告訴張幼儀,他可以安全回國了。
王賡不僅放棄了(ㄕㄚ)他的念頭,還同意與陸小曼失婚。
因為陸小曼擅自拿掉了她和王賡的孩子。 傷心不已的王賡,只能放手。從此,徐志摩和陸小曼公開了戀情。
1926年七夕,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海公園舉辦了重大的婚禮,主婚人是胡適,證婚人是梁啟超。
參加婚禮的人都是當時響當當的人物。
這天,陸小曼穿著自己設計的禮服,看上去更加嬌媚,徐志摩更是瀟灑倜儻。
有封建包辦婚姻對抗了十年,徐志摩終于迎來了所謂自由戀愛的婚姻。
婚后,他們也有過短暫的甜蜜時光。
在家里他們甚至忘我的膩歪。上樓梯時,徐志摩都要抱著張幼儀。
后來,拋開惡劣的婆媳關系不說。
喜歡社交的陸小曼,燈紅酒綠,講究吃喝排場,而這些都離不開花錢。
她一個月的開銷少說也要兩三萬。
為了維持陸小曼的豪奢生活,徐志摩不得不各地奔忙賺錢。
漸漸地,徐志摩在身邊陪伴的生活越來越少,陸小曼又覺得空虛。
徐志摩不在的時候,她甚至將男朋友翁瑞午帶到了家里,一起吞云吐霧,抽大煙。
陸小曼讓徐志摩徹底嘗到了失敗的痛苦。
一向衣著考究的他,現在只剩下一件衣衫可以穿。連一件換洗備用的衣服都沒有。
有一次,他忍不住提筆,給前妻張幼儀寫了一封信,在她跟前抱怨他現在的困苦與疲倦。
陸小曼病多,自己經常住破客棧。
年過三十的徐志摩哪里想到,兜兜轉轉一大圈, 最后能讓他說上幾句心理話的,居然是曾經的那個遭自己嫌棄,而被拋棄的前妻。
而此時的這位前妻,已經是上海女子商業銀行的副總裁,又開創了云裳服裝公司,引領著上海的時尚潮流。
這個世界就是如此的魔幻,很多仿佛是冥冥之中的事,其實早有定數。
1928年,徐志摩受邀再次去英國講學,他回到劍橋,望著啟蒙了他愛與夢想的一草一木,內心百感交集。
于是寫下了至今膾炙人口的《再別康橋》。
八年前,他第一次來到康橋: 那時的愛情是美好的,未來是光明的。
如今,再一次來到康橋,他已經身心俱疲,沒有了往日的意氣風發。 只有為尋找自由戀愛而遍體鱗傷。
已經到了而立之年的他,回想曾經在這里深深傷害過的張幼儀。 而現在自己的愛情,同樣被不懂珍惜的人踐踏。
他終于能理解當時他對張幼儀的傷害有多深。人只有在傷害與被傷害之間才懂得仁慈與寬容。
也許是因為對張幼儀心懷愧疚。便想在陸小曼身上補償。
結果,當他回到家中時,看到陸小曼帶著他的煙友躺在床上吞云吐霧時,他都沒有生氣。
而是帶著哭腔說愛她,勸她把大煙戒掉。
可沒想到, 陸小曼跟當初的他一樣任性,她竟然用煙槍摔向他。他的心徹底碎了。
他拎著箱子離開,結果他為了乘坐免費飛機,搭上了性命。
他離世后,陸小曼連他的尸體都拒收。
還是張幼儀一手幫他操辦,送他一程,撫育他的后代。
張幼儀和孫子
天道有輪回,蒼天饒過誰。
人總是追求得不到的,卻不懂珍惜已經擁有的。
參考資料:
《徐志摩傳》
《檔案》